大熊猫野外引种——一种新的放归尝试[组图]

发布时间: 2017-08-02 17:28:3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董宁 | 责任编辑: 董宁

工作人员试图取出幼仔检查其情况

2017731日凌晨,大熊猫“草草”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顺利产下216克的健康雄性幼仔,值得一提的是,该幼仔的父亲来自于野外,是邛崃山系卧龙-草坡种群的野生雄性大熊猫。圈养大熊猫与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并产仔,是大熊猫繁育和科研领域里一项重大突破,这件难得的喜事得以发生,要归功于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的大胆创新和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草草”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她就是全球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淘淘”的母亲。早在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的时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就思考过,既然能把大熊猫放出去,那为什么不可以再收回来呢?放出去是复壮野生种群,收回来可以将野生种群的基因带入圈养种群,同样都是对大熊猫保护有利的事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首先提出了“大熊猫野外引种”的想法,中心的领导、专家、科研人员以及最熟悉大熊猫的饲养员们都参与到反复讨论、论证的过程中,终于使这一想法成型,并在今年初付诸实践。

31日,人工圈养大熊猫“草草”被转运到卧龙“五一棚”的“白岩”,野外引种项目正式启动。“白岩”因一座陡峭的白色山壁得名,紧靠山壁人们用钢管围出了一处简单的圈舍,这里是研究人员选定的与“草草”固定的互动地点。第二天,“草草”就从圈舍被放到野外开始了自由生活。告别了圈养环境的舒适和单调,“草草”对新环境进行了积极探索,去到了连研究人员都没想到的远地方。在研究人员的辅助下,仅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草草”基本适应了复杂而危险的野生大熊猫自然栖息环境,在“白岩”区域稳定下来。进入发情期后,“草草”活动量增加,主动向野生大熊猫密集分布的高海拔区域移动,并成功与野生大熊猫交配。完成交配后,“草草”很快返回“白岩”一带的巢域里,没有跟随野生大熊猫远离。4月底,“草草”回到核桃坪,在野化培训一期圈里生活,直到产下幼仔。

全球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的第一次尝试,看似就这样轻轻松松、顺顺利利地成功了,然而这成功,实则与试验项目的大胆尝试、科学规划和灵活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将圈养的成年大熊猫放到野外,这件事从来没有做过,也没有把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放出去它可能无法自己生存、可能跑得无影无踪、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参与野外繁殖。冒着这些风险,在评估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迈出了开拓性的步伐。从大熊猫的挑选、到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从人员的协调、到监测和饲养工作的安排,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以保证大方向上没有偏差。对每一步骤,都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制定数种备选方案,实际中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调整和决定。所有人员的全力以赴,换来了如今的阶段性成果,证实了大熊猫野外引种这一方法的切实可行性。之前我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主要借鉴了国内外放归大型哺乳动物的经验,是遵循着“就地保护”到“异地保护”、再到“野化放归”的路子走下来的,可是在当前禁止捕猎野生大熊猫补充圈养种群的状况下,光靠根据谱系来优生优育、不同单位不同地点的大熊猫相互交流等方式,圈养种群依然面临着遗传多样性下降的危险,而大熊猫引种试验恰好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能弥补大熊猫圈养的不足之处。在畜牧业上,也有利用野生个体改善家养个体血统、肉质的案例,比如引进野猪与家猪杂交,不过这里的纯种野猪,往往要经过驯化才能用于配种。一些人工饲养却处于敞放状态的动物,比如马、鸽子,会在偶然的情况下与野生同种个体交配产仔,但这些情况并非是有计划、可控的技术。在珍稀濒危大型哺乳动物的放归和保护工作中,大熊猫野外引种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从手段来说,大熊猫引种试验与野化放归项目同样有将圈养大熊猫放到野外这一过程,释放出去的大熊猫同样要在野外独立生存,因此,如果在更宽泛的水平上定义“放归”这一概念,“野外引种”可以算是“放归”的一种另类形式,它扩大了“放归”这一概念的外延,虽然它的目的不在于复壮野生种群,而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注入新的基因,增加人工种群的活力和遗传多样性。可以预见,大熊猫野外引种将与野化放归一样,成为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由于部分工作内容的相似性,引种试验与野化放归可以互相提供参考、进行对比,有助于改进技术,提高成功率。

除了对圈养种群的贡献,引种试验还为探索大熊猫行为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研理论提供了良好范例。“草草”在引种试验中的一些行为活动是科研人员在试验前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在刚放出去那几天,她没有像野化放归的“淘淘”一样因为对环境陌生而控制活动范围,反而是扩大了活动范围,又比如她会主动去寻找野生雄性大熊猫,等等,这些试验中的“意外”隐藏着我们所不了解的大熊猫的秘密,解答了这些谜题将增进我们对野生大熊猫的认知。还有一些行为表现在试验之前仅仅是猜测或推测,如今有了实证,比如我们推测在释放后,“草草”会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到稳定的过程,实际中确实也是那样。

目前,试验中搜集的大量数据还有待整理和深入分析,试验的阶段性成果和试验中的一些现象却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粗略的结论。首先,“草草”作为圈养大熊猫,在人为帮助条件下能够在野外生存,说明圈养条件可以保持大熊猫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天性,圈养大熊猫是可以在野外环境中生存的。其次,“草草”与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并成功产仔,说明圈养没有造成圈养和野生大熊猫在生理上的生殖隔离,圈养大熊猫母兽与遗传性状接近的野生雄性个体交配,可以产生健康的后代。再次,“草草”会主动寻找野生大熊猫,说明圈养没有改变大熊猫的本能,在没有围栏等障碍物的时候,繁殖期大熊猫会利用嗅觉、听觉等通讯方式,主动寻找同类个体完成交配。最后,“草草”将与饲养人员主要互动地点作为自己巢域的中心,说明大熊猫在圈养条件下与人类(饲养人员)建立的联系,能够辅助人类较好地控制试验大熊猫个体,这种联系在圈养环境有效,在野外环境也同样有效,能保证野外引种试验的顺利开展。

在科学上,“引种”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将一种植物或动物从原产区引到另一个区域生存,而大熊猫野外引种与此并不相同,也许使用“借种”一词更为准确。但当我们考虑更长远,将来在大熊猫重引入的时候借鉴野外引种的手段方法,那时,“引种”就包括了这样两层意思。鉴于此,我们暂时采用“引种”这个说法,来指代将圈养大熊猫放到野外交配、产下幼仔补充圈养种群这一事件过程。

大熊猫野外引种之路才刚开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试验。但毋庸置疑,它将对大熊猫的保护乃至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保护产生深远的意义。照着前人的道路踏踏实实地走很有必要,但同时也需要开拓创新,唯有如此,保护事业才能始终保持活力,不断推上新台阶。

1   2   3   4   5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