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东坡区:以种定养走出种养循环新路

发布时间: 2017-08-08 19:45:0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廖兴友 | 责任编辑: 杨丹

中国网四川8月7日讯(廖兴友)大暑时节,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邵子村,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丰农业)的凤凰李基地里,350亩凤凰李正“贪婪”地吮吸着喷灌系统送来的“营养”。龙头里喷出的可不是水,而是生猪的粪液。万丰农业将3500头生猪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干湿分离,干粪堆积肥田,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凤凰李基地进行浇灌,创造了饲养生猪、粪养李树、残渣还田的良性循环生态链。

创建种养循环达标场 养殖企业污染物自产自销

眉山市东坡区是四川省生猪调出大县,截至今年7月,全区存栏生猪65.7万头,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近5000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262个。

曾经,东坡区面临的状况是,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粪污综合利用率仅为30%,畜禽养殖污染点多面广。同时,东坡区还有蔬果种植面积达57万亩,全区90%以上的耕地进行了流转,种植户需肥量大,化肥使用多,对环境造成污染。

矛盾如何协调?今年,东坡区明确构建种养循环农牧互动新格局,实现中央循环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今年7月,全区开展了种养循环达标创建活动。该活动通过验收生产管理、粪污处理设施、环境卫生、粪污综合利用等项目,综合评定养殖场是否达标,粪污的处理和利用,占到了评定打分的70%。

万丰农业便是东坡区首批核定通过的种养循环达标场。在万丰标准化的饲养间,自动化清洗设备将生猪粪便冲入水泥隔板,然后进入收集处理池进行干湿分离,分离后,生猪粪便变成20%的干粪和80%的沼液,干粪经过堆存发酵自然发酵,最后埋入李子园肥田。沼液则经过沉淀、分解、稀释后,经过果园铺设的12000米灌溉管网,输送到果园每个角落。

“一头猪就是一只生物反应器。”万丰农业公司总经理陈忠华说,一头猪加上一棵李树,通过植物、牲畜、微生物的有机组合,完全可以实现养猪场污染物的零排放。陈忠华算了笔账,使用沼液替代化肥每亩节约成本800元以上,加上灌溉节省的人工费,种养循环设施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约40万元。

签订三方协议 种养循环实现共赢

如今,青银蔬果专业合作社与万家好统一签订了协议,双方约定,万家好负责架设管网免费提供肥料,合作社则负责肥料的调度与使用。合作之下,合作社近6000亩的果园苗圃基本可满足用肥需求,万家好每日需要处理的近70立方米沼液也有了去处。

“我最先用万家好提供的有机肥,所以我的李子最甜的。”青银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银一脸自信地说。他口中的“万家好”,是当地最大的生猪养殖厂,该厂生猪存栏量超过8000头。一年半以前,万家好粪污处理由生化处理达标排放向种养结合转变,罗银第一个与万家好签订协议,免费使用企业提供的有机肥。实践证明,万家好提供的粪污肥料,种出的李子品质极好,罗银合作社的业主们纷纷加入其中。

“以种定养 种养循环”实现互惠共赢

“东坡区大多数养殖企业不可能像万丰一样拥有‘一场一园’。种养循环要发展起来,不能单纯依靠企业‘自我消化’,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配置。”东坡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吴伟说。东坡区依据当地的种植类型、土壤肥力、灌溉需求等制定养殖存栏数,以商品猪养殖场为例,根据核定,东坡区划定,每100亩种植果树养殖场最高存栏量为200头,蔬菜最高存栏量为150头,大田作物为100头。

根据以种定养标准,区畜牧局指导种养殖户签订粪污综合利用的协议,协议中还加入了第三方——监督方,由所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对种养双方提供和使用肥料的情况进行监督。

如今,这样“一养殖业+沼气+绿色种植”的模式,在苏东坡老家——眉山市东坡区悄然兴起,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无缝对接,既消纳了畜禽排泄物,又推进了种植业品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东坡区依据土地的种植类型、土壤肥力、灌溉需求等,核定养殖场最高存栏量,由养殖户(企业)、种植户、所在乡镇或村社签订三方协议。在乡镇村社的监督下,曾经毫不干涉的养殖户与种植户携手,通过“以种定养 种养循环”互惠共赢。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