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4日讯(记者 齐凯)1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光明网、斗鱼联合主办的“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非遗传承人、文化界知名专家围绕如何有效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尤其是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打开非遗传播新思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今年5月31日开始,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走到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向广大网友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在内的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光明日报、光明网进行了以“致•非遗 敬•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73亿人次。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在致辞中表示,“致•非遗 敬•匠心”直播活动作为光明日报、光明网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的一个重要项目,借助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赋能,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让冷门的文化“火”起来。未来,要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看来,非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37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名录的项目有39项。2017年被行业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播+非遗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非遗的教育和普及,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传承人可以参与到直播等方式的传播中来,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卢岚则认为,网络直播作为移动端重要的新兴业态,所以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网络直播这样一个新兴舆论阵地,发挥网络直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的正面作用。未来,要深入挖掘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网络直播的传播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策划;不断发掘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
非遗文化如何更好的传播和传承,未来还可以有哪些新形式切入?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创作活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要和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重新让他有更宽广的发展生存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补充道,传统文化只有从小播种在孩子们身上,优秀文化才得以传承,作为传承人应该义不容辞的把这门技术与艺术带到更多学校,让他进入社会,成为每一个人的骄傲。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非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项目,而网络直播又是非常现代的媒体方式,目前直播非遗是一个尝试的阶段,今后还应不断完善,多选择大众关心的非遗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斗鱼直播党委书记、副总裁袁刚在现场分享了斗鱼在直播正能量上的积极探索,并表示,未来将加大在正能量直播方面的投入,采用多种手段更好的为直播行业的良性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服务,例如“直播+电商”,让非遗更多的走入到平常百姓家里,让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很容易接受到非遗的内容和相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