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11日鄂尔多斯讯(记者韩琳)今天,联合国环境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第13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治理、修复库布其沙漠创造的生态财富价值5000多亿元人民币。
据悉,这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撰写并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是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认定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首个案例报告。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中国治沙办副主任贾晓霞、联合国环境署经济学家奥利维拉等出席了发布仪式,与会100多名代表见证了这份报告的发布。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京津沙尘暴的重要来源地。根据环境署的《报告》评估,库布其沙漠共计修复绿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而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报告则显示,通过综合治理,库布其沙漠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尘天气减少95%,生物种类增长10倍,年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加到300多毫米。
在报告发布仪式上,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第一个发表致辞,他说:“库布其模式的成果可以说是全中国的一个楷模。我们可以看到沙漠不再是一个问题,他们把沙漠当作一个改变机会的来源,我们看到利用沙漠实现人民的脱贫,发展当地经济,同时还可以发展当地的绿化。我们需要全世界的群策群力,照顾好我们的人民、地球,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点。”
中国治沙办副主任贾晓霞认为,这里的模式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和产出模式,而是PPP模式的拓展。这个创造财富的模式是我们在半个世纪以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创造出来的模式。今天很高兴看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企业的模式以国际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理解这一模式,有了更大的推广价值。亿利资源是荒漠化公约国际的合作伙伴,有这样的合作伙伴,我们才能探索经验,大家共同分享。
联合国环境署经济学家奥利维拉对报告认定的库布其模式成果做了解读,他说:“29年, 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现在已经转变成了经济发展和减贫的巨大宝藏,背后的商业模式的确值得分享和探索。在库布其案例中,关键点在于:着眼于长期发展,而且不仅仅关注土地本身,更应该创造出一种合作共赢和全方位的发展模式。现在,库布其沙漠每年已经能够创收12亿人民币。20年累计下来已经创造了5000亿的经济效益,这是非常令人赞叹的成就。在新加坡和中国,还有在世界各地都应该进行推广,而且它具有实际的落地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库布其治理真正开始的时候,人均收入大概只有800元人民币,现在已经达到了1.78万人民币。我们看到学生们可以回到学校上学,人民找到了工作,经济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成就。我们看到王主席也有远见卓识,希望把这个目标再翻一番。如何让土地养活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提升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收入,这才是治理荒漠化应该遵循的模式。”
世界未来委员会全球总干事雅各布·冯·岳克斯库尔就库布其模式带来的启发谈了两点建议: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我们希望和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合作,让他们更好的照顾本地政策的需求和关键地方的需求。法律不光是执行,还要做强劲的势头。第二、要有激励政策,税收、法律激励政策。我们要把这种激励政策做出来,把资金、资源成为回报,因此,我们考虑做一种具有耐心的资源投入。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报告发布仪式上致辞时将库布其模式总结为两句话:“第一句话: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环境改善,企业赚钱,发展可持续。第二句话:把绿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把生态和产业相结合,把企业发展和沙漠治理相结合。库布其的成功,库布其的成果,得益于我们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引。库布其的成果是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一个生动实践。”
王文彪还特别强调:“我认为习主席的生态文明重要战略思想可以造福中国100年,造福世界100年。我认为,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共识,也是世界人民的共识。”
据悉,早在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就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同和支持。同年8月,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加入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主办方。同时,自2013年起,联合国多位荒漠化防治权威专家对库布其4年多深入、系统评估的最终结论,也为备受瞩目的库布其沙漠再添“世界纪录”。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被大规模成功治理的沙漠,全球唯一被联合国授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沙漠,全球首部沙漠生态财富报告的发布,也让库布其成为全球首个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