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解海龙纪实摄影30年”摄影展在恭王府开展[组图]

发布时间: 2017-09-29 16:17:0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1982年河北遵化解海龙在创作 崔新华 摄

 

解海龙自述:

我是1980年开始学习摄影的,我当时还是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创作员,在进行农村题材的摄影“艺术”创作时,发现在那些边远偏僻地区农村少年儿童求学无助的可悲现实。这些孩子们,或因家庭贫穷、或因无学舍就学儿无法受到应有的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和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教育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大山,投向了那里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

创作初期,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完全靠的是自己内心朴素的良知与愤懑,这也激起了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于是我停止了所谓的“艺术”创作,用了近6年的时间对这个被社会忽略的严峻现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摄影纪录考察。在这期间,我辗转在那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共跑了20个省,50多个县,200多所学校。在大别山老区,我拍摄了一批进入中国摄影史的照片,像“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烤小手”“磨盘小学”等。

1992年10月,我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图片展同时在北京、台湾两地展出,并且立即获得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更令我欣慰的是,希望工程中的部分照片已进入了中国摄影史,像“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烤小手”“磨盘小学”等。我本人也因此完成了从一个“摄影艺术家”,向带有社会学色彩的纪实摄影家的转型,这也使我后来成为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

调入青年报期间,我更加坚定走摄影为社会服务的道路。拍摄报道了大量需要帮助的人。张北地震、内蒙古阿尔山大火、南方洪水、汶川地震,我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果说遇到突发事件必到现场是出于职业摄影家的本能,那么,《亦真亦幻难取舍》、《落落的故事》、《雄壮的入场式》、陕西延安、山东沂蒙、江西兴城老区等真实故事,是我平时下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需求,多听他们的心声之后拍摄出来的作品。如果没有深入实地的了解和拍摄,也不可能有这些作品面世。

2008年,我也成为众多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我想,我应该是代表摄影人来传递火炬的,在新时期,需要发动大家继续献爱心。同时,这也是大家对于我的一份信任。2014年,我把我这么多年来拍摄的照片,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和重新编辑,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么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变迁。这组照片后来,使我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觉得,深入群众,把镜头对准人民,对准那些大时代下需要我们帮助的小人物,是任何艺术家和摄影师都应有的大情怀。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