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文创院与腾讯共办文化沙龙 探讨文化安全课题

发布时间: 2017-10-07 03:39: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辋暄 | 责任编辑: 韩得尔

文化安全沙龙现场。

中国网消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思维、认知、行为乃至社会结构造成了深刻改变,同时也对文化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风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研究性的高校,最先意识到网络新时代带来的变化与隐忧。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腾讯生态安全中心及腾讯文化产业办公室就是较早关注这一课题的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日前,它们联合主办了一场名为“文化安全的时代发展——清华文创沙龙·腾讯网络生态沙龙”的文化沙龙活动,共同探讨文化安全的时代发展问题。

此次活动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文创院副院长张铮副教授,腾讯信息安全执行委员会主任杨鹏等来自产学研的12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文化与安全从来密不可分,张铮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两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文化”和“安全”叠加起来,按照乘法效应,会形成非常多的含义。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文创院副院长张铮副教授致辞。

张铮指出,综观网络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一些社会性不安全现象的背后,其实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人类思维、认知、行为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入渗透和深刻改变,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介等新技术和新传播不仅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也影响着文化安全。特别是身处数字时代的网络生态中,文化与安全受到影响的同时,更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时代提出了新的需求。

腾讯信息安全执行委员会主任杨鹏致辞。

随着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迅速普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或被影响,或在变革。腾讯信息安全执委会主任杨鹏在致辞中介绍,腾讯在为社会提供互联网优质服务和产品的同时,也在承担着“文化”与“安全”的企业责任。网络技术虽然对传统文化和安全带来了一定冲击,但也可以成为保护文化的渠道和手段。杨鹏向与会者描述了微信4.5版本的初始画面——逐渐点亮的火种和崔健《一无所有》的歌曲声——让人感受到科技不只是能够提供高效率的社交通信软件,有温度的科技产品还能表达有意义的文化符号。腾讯目前正在推动的互联网长城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项目,也在不断探索和诠释文化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本次文化沙龙,围绕文化安全的概念、问题、解决措施、未来发展等,与会嘉宾进行了跨界、跨学科的深入交流,对“文化安全”的课题,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从多角度进行诠释。

新技术·新内涵·新问题

文化安全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不同行业、不同个体的理解,很难有相同之处。

崔保国教授表示,在探讨文化安全问题前,应该先对文化安全、文化传播做一个界定。在纵观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并横向对比了美国和日本的文化安全战略后,他发现,“中国现在缺乏这样的国家文化的顶层设计”。网络时代如何配合文化复兴和传统文化振兴的大方向,怎样执行文化安全网络战略,“不只是一个互联网问题,其实是国家战略和全球战略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中)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张胜军关注三个层面的文化安全:第一是国家层面,第二是软实力层面,第三是社会层面。

从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角度出发,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维佳教授发现文化安全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安全,二是知识产权,三是秘密非法的商业活动,四是与传播相关的极端言论,包括舆论意见的极化。

在“生活在全然现实”,坚持不用智能手机、宁愿下车问路而非依赖导航的中国文化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报》编审孙津教授眼里,网络文化是伴随着虚拟空间资源的争夺而来的,其核心是“便捷化”,它有着自己的形态、价值观、内容。以现有的文化安全来管理它,就会力不从心。

腾讯安全管理部总监黄凯发言。

中国网络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理事王一鸣用“毒气事件”、食品谣言等事例,指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网络不良信息的指数级爆炸增长,网络黑色产业、新媒体的正负传播,给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威胁。

腾讯安全管理部总监黄凯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解释一组游戏外挂使用率数据以及蓝鲸自杀游戏、网络暴力致死等几个案例,反映安全事件背后的文化因素,也从微观视角观察社交平台安全、数字内容与安全、人工智能犯罪、网上色情信息治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文化安全问题。他提出三点建议:取势——掌握和运用科技的方法,生产和传播优质数字内容;优术——要以生态安全的视角来优化我们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明道——希望能够打造这种文化价值的共同体,在这种个性化里面来凝聚共识,以个性化的方式解读共识精神,形成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图谱。

文化安全红与黑背后的新对策

新技术、新媒体塑造的新环境下,文化红与黑的博弈从未停止,文化安全问题如何治理?文化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项目总监吕宇翔认为,针对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需要双管齐下,既要堵,又有疏,堵即寸土必争,“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有一些地方是要寸土必争的”;疏即搁置争议,“有很多事情就并不一定非把它提到很高的层面”。

对于这个问题,“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张胜军教授提出了一个“进攻性”的文化安全议题。在传统中国武术中,有唯快不破的心得,映射到文化安全上,“中国的文化只有成长、壮大”,在世界的文化碰撞过程当中不断地取长补短,“我们的文化的抵御力就会增加。”扬长补短,善用网络时代的优势,壮大、发展我们的文化、汲取其它文化的优点,“我们文化安全的问题实际上会迎刃而解” 。

针对一个特殊群体——青少年群体,腾讯文化产业办公室政府事务总监于丽丽认为,“传统文化想传承,一定要用新的话语体系,让年轻人能够接受” 。传统文化与泛娱乐的结合,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两者的关系是传承、融合与创新的概念。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创新,坚持“形”与“意”的结合。

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明洁提出,通过心理学研究,重要的解决策略就是减少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而非杜绝。同时,网络服务商、学校和家庭等,需要共同协作,促进青少年绿色上网。

勾勒新时代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曾经我国国力落后,因此文化自卑。当时代飞速发展,文化自信亟待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与传承、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遗产等,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因子。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认为,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国有厚重的文化传统,在这基础上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才能提升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以中国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很多面临旅游行业带来的符号化、磨损化、舞台化,反而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提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邬东璠对比世界遗产的保护标准,提出“文化系统的完整性”也应该是文化安全的重要部分。

文化如何走出去?国家文化安全如何保障?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博士,科研处副处长毕绪龙指出,需要“信”、“达”、“雅”的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辋暄)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