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音乐总监吕嘉的带领下,首登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国网讯 10月30日晚(当地时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音乐总监吕嘉的带领下,首登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旅法华人作曲家陈其钢的管弦乐队变奏曲《乱弹》迎来纽约首演;“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张昊辰倾情加盟,携手乐团演奏中国经典钢琴协奏曲《黄河》;下半场,乐团演奏了西贝柳斯交响曲中最广为流传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为纽约观众呈现了一场来自中国的交响新声音盛宴。
纽约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今秋美国六城巡演的第二站。三年前,这支中国新生代交响劲旅的首次北美之行即大获成功,受到当地诸多音乐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著名的《美国音乐评论》(Musical America)盛赞乐团“达到了完全的巅峰状态,彻底沉浸在热烈的音乐交谈。”此次乐团在举世闻名的卡内基音乐厅的首秀早在两年前便已由双方机构共同敲定,据悉,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第一个正式进入到卡内基音乐厅乐季演出的乐团,极大的证明了乐团极佳的实力和国际口碑。演出前,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卡内基音乐厅副总裁安娜·韦伯与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进行了交流和会面,卡内基音乐厅副总裁安娜·韦伯说道:“我们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到来感到非常振奋,这不仅是两所机构的合作,更是两国人民和文化间的一次交流。”李志祥副院长也对卡内基音乐厅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邀请表示了感谢:“希望这次巡演能够成为中美文化交流新的起点。这次巡演秉承着世界经典中国诠释、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理念,特别安排了五部中国作品进行演出,将充满中国元素的旋律带给美国观众。”章启月大使也表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此次巡演已被列入了中美社会与人文对话成果清单,相信这将是中美两国音乐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
在当晚的演出中,作曲家陈其钢历时四年时间创作的第一支管弦乐队变奏曲《乱弹》在音乐会上迎来纽约首演。“乱弹”是中国明末清初(公元1600左右)发展起来的一类戏曲音乐形式,与昆曲音乐相比,乱弹音乐的表现更为粗旷、直爽、炫技和高亢。如果用“高雅”来定位昆曲,或可用“民俗”来形容乱弹。在陈其钢本人看来,“这部作品中见不到我常用的长线条、优美的旋律以及凝重的和声,取而代之以不断的律动、短小动机的跳跃以及在反复中聚积起来的力量。”《乱弹》是陈其钢题献给英年早逝的儿子之作,却从表面上没有给听众留下任何悲伤的机会,而是带听众参与了一场灿烂的生命旅行。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精心演绎之下,纽约的听众感受到了乐曲中蕴含的万籁俱寂的开始、蹒跚学步的童稚、光华四射的焰火、悄然逼近的厄运和戛然而止的句号。在指挥吕嘉看来,“陈其钢是我们这一带作曲家中的典范之一,他的作品十分经典,将来也会以经典作品的方式留存。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将留下属于陈其钢的灿烂一笔。”
毕业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2009年成为首位摘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的华人钢琴家张昊辰,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精彩上演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奔腾万里的黄河元素与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了纽约观众。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钢琴家,张昊辰在国内外有着极高的人气。他曾与慕尼黑爱乐乐团及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合作在中国开展巡演,门票全部售罄;2014年在北京与瓦莱里·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后,捷杰耶夫立即邀请张昊辰参加他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复活节音乐节。张昊辰还与诸多交响乐团在世界范围内有过合作,英国《卫报》评价他的“演绎十分华丽耀眼,多变的音乐情绪信手拈来,为程式化的演绎注入了亟需的激情。”
张昊辰此次领衔独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由音乐家殷承宗、储望华等改编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堪称华人经典作品。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绎下,船工在激流巨浪中奋勇向前的紧张场面、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对侵略者践踏中国山河的控诉、对中国军民正奔赴战场的描述等皆悉数呈现在听众面前。在结尾部分,《国际歌》的音调与钢琴声部的进行曲主题进行了巧妙地结合,带给在场中外观众极大的震撼。持久不息的掌声传递出纽约观众对于中国经典作品的认可,更传递出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这支新生音乐力量的肯定。
下半场,在指挥吕嘉的带领下,乐团还演绎了芬兰音乐巨匠西贝柳斯最广为流传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正如首席杨晓宇所说,“相较于传统国际名团巡演通常选择的庞大题材作品,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此次巡演所选择的曲目不是特别常见,但十分适合乐团所擅长的音乐表现。”作为西贝柳斯交响曲创作路径上从外界转向内界的标志,《D大调第二交响曲》证明了作曲家个人音乐语言的完全成熟,具有强烈的整体戏剧意味。在音乐会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以该曲展示了其演绎德奥作品的传统优势和呈现民族浪漫主义的深厚功底,赢得了“挑剔”的卡内基音乐厅观众的如雷喝彩。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观众说道:“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非常棒!特别是第一部作品《乱弹》,它给我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我很想尽快再听一遍,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受,这部作品值得反复多次聆听,内容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