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白血病患儿廉价救命药巯嘌呤已于昨日恢复供应

发布时间: 2017-11-21 17:12: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佟静

图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媒体沟通会现场

中国网11月21日讯 (记者 佟静)记者今日从国家卫计委获悉,近期备受关注的白血病患儿廉价救命药巯嘌呤短缺的情况,已经得到解决。第一批295万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经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发货准备。药品直接挂网采购,实现及时配送,确保供应。

巯嘌呤主要用于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等肿瘤治疗,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期维持治疗。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巯嘌呤在全国多地形成“药荒”,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断货。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总理近日对媒体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食药监总局等部门对巯嘌呤的短缺情况立即开展了相关信息核查。目前,国内有巯嘌呤原料药批准文号生产企业3家,但是仅1家实际在产;制剂生产企业6家,但仅2家企业近两年实际在产。2016年下半年,在产的1家企业因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采购困难停产;2017年上半年,在产的另一家企业因GMP认证停产,导致巯嘌呤出现供应较大程度短缺。

经卫生计生委、食药监总局两部门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加快GMP认证审批程序,近日,浙江江北药业恢复巯嘌呤生产供应。

卫计委药政司副司长张峰指出,卫生计生部门近两年建立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前期已经监测到巯嘌呤的短缺风险预警。今年8月份,国家重点监测的130多个短缺药品中就有巯嘌呤。对于短缺原因,张峰告诉记者,巯嘌呤每年全国临床用量约300万片(总价约300万元),临床用量小,利润不高,生产供应不充分,这其实也是短缺药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张峰建议,应充分发挥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的作用,建立国家、省两级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并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原料药供应跟踪监测,针对部分药品原材料出现货源紧张、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及时干预应对,确保上游原料药供应稳定;推动国有企业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等。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肖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效率,出现5省份以上的短缺情况,由国家层面展开应对。

此外,张峰还强调,应使药品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临床价值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药品的临床综合评价来确定价格。让患者不再为药发愁,企业不再因为利润问题影响药品供应。

其实在今年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已经正式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系统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

围绕前期监测到的短缺药品,卫计委会同国资委和食药监总局开展短缺药品基础信息调查核实并推进分类解决,张峰表示,近段时间已经一揽子解决了监测到130多个药品中的大部分品种短缺的问题。

对于氨苯砜等十几个短缺药品仍存在的解决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国家卫计委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会商联动机制,共同发力,突出解决一些“老大难”的短缺药品的供应问题。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