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西望长安》第三轮首演圆满落幕[组图]

发布时间: 2018-02-09 16:34: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桢珂


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西望长安》第三轮首演现场 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国网讯2月8日晚,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西望长安》在小剧场开启第三轮热演,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的青年演员们精彩演绎了老舍笔下这部具有讽刺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五幕喜剧,给现场观众留下了一个难忘的首演之夜。

 

       在《西望长安》一剧中,人民艺术家老舍以地点为线索,介绍了栗晚成辗转多地的欺骗行径,同时也塑造了十余位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而在国家大剧院版《西望长安》中,为了突出每一位出场演员的独特气质,使人物具有高度辨识度,导演原瑾泓则要求剧中多数主演以地方方言来呈现台词、塑造人物,由此,观众们在首演中便认识到了说着湖北方言、一心崇拜栗晚成的“傻白甜”女主角达玉琴,讲着地道陕西方言、耿直爽快的林大嫂,以及说着兰州话的质朴少女、一口江浙软语的知识分子、还有讲着标准普通话的进步青年……方言台词碰撞出的戏剧性为原始剧本又增添了一层喜剧“笑果”,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更是突出了上世纪中叶各地民众大融合的繁荣景象,既有创作高度也饱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剧场里的笑声,某种程度上是观众对表演的赞赏以及对作品的认可,也是在剧场里抒发情绪的方式。本轮首演当晚,观众的笑声无疑是为喜剧《西望长安》的品质做出的最好评判。导演原瑾泓表示:“我曾在《西望长安》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演出中细数过观众笑声的次数,我清楚的记得,第一轮演出观众笑了50多次,第二轮90多次,而今晚的演出观众贡献的笑声次数明显更多了,这意味着《西望长安》的每一轮演出都有进步,而每一次观众也都回馈给我们新的惊喜。”演出结束之后,有观众也对该剧的现实意义作出了个人解读:“栗晚成这个‘大尾巴狼’之所以能招摇过市,利用的就是人性中趋炎附势的一面。老舍先生60多年前的创作,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除了导演的精彩改编、演员们的完美演绎,首演中,青年手风琴演奏家刘睿的现场伴奏也为该剧增添了更多时代感,《拥军秧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斯拉夫进行曲》《共青团之歌》,一首首传唱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旋律伴随手风琴的悠扬乐声回荡在小剧场舞台,带领观众们瞬间回到当年的岁月,于笑声和歌声之间,领悟《西望长安》所蕴含的警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1   2   3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