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 2018-03-12 14:31:2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周绿林 | 责任编辑: 杨丹

(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协作,各自处于相互分离甚至无序竞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医疗服务机构不可能提供具有整体性、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因此,构建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成为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及健康需求的差异性,一些地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镇江建立的两大医疗服务集团、上海家庭医生制度以及三明模式、天长模式。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然而也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医疗联合体过于松散、公立医院单体扩张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规模效益存在冲突、患者自由流动意愿与医保自由就医政策为服务连续性带来实际挑战、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不完善、部分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性不高等。

因此,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得尤为必要。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健康需求,维护卫生效率与公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卫生体制,即服务提供行为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全民覆盖和可及,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基础,要求政府主导下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卫生规划,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措施,是服务提供更加连续、公平、有效、高质量和更好的满足居民的健康期望。

(二)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演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以不同层级的医院为主导,根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生逻辑,促进不同层级的医院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实质是不同层级的医院突破边界,为降低各类资源成本,寻求最佳的资源组合,通过拓展可利用的资源空间来修正资源约束条件,实现资源从狭义向广义、外部向内部的转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边界和效果取决于各行为主体对广义资源的控制力,而这种控制力正是来源于资本与知识的积累。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主体是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城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相关社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主体之间实现人员、信息、职能、医保等方面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客体是同一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各种整合要素,主要包括防治结合、分级诊疗、多元发展、慢病管理和健康护理等;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来鼓励和约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趋势,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来引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方向,营造开放流动的环境降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成本;而市场则通过自由竞争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使各医疗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据此,我们从不同医疗主体在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相互间的协调机制出发,提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以及侧向整合路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路径见图。

 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优化路径图

1.纵向整合

(1)纵向整合目标

在纵向整合目标上,以医疗服务对象为中心,推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的全面改革,实现区域分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立区域医疗服务领域新型的竞合关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不同,需要系统水平上的改革,即在一个区域内,至少市(县)这一级所有的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要纳入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需要从产权或合同上确认多级医疗服务机构的经济关系,才能在区域内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实现提供综合、持续、便捷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总之,要以医疗服务对象为中心,按提供整合、连续、便捷的医疗服务为原则,围绕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从而实现用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来代替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

(2)纵向整合手段

在纵向整合的手段上,国外已有的经验表明并没有最佳的手段,多种手段可以并存。因此,应从我国实际出发,产权手段和合同手段并用。从我国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目前纵向整合的方式主要有:兼并式、托管式、松散协作式。判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手段选取是否合理和正确,其核心标准是看能否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部建立起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纵向整合之后,是否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通道。

(3)纵向整合结构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结构选择上,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纵向整合结构,如选择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纵向整合结构(即“3+2+1”模式):即由一所大型三级医院为核心,以区域为基础,联合周边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纵向整合而成的医疗联合体。或选择三级、一级医疗机构的纵向整合结构(即“3+1”模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结构选择上,其关键是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之中。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纵向整合中,改革重点主要聚焦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组成的医疗集团或医疗服务协作体等。今后还要加强由初级卫生保健、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医院、康复中心、护理院等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医疗服务机构的纵向整合。

2.横向整合

(1)防治结合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明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机制,在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定期对基层社区进行公卫指导工作,由以往以疾病治疗为核心转变为以健康为目标的理念,强化对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实现防治结合。

(2)多元发展

公立医院是医疗市场的主体力量,对公众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在改革公立医院的同时也要同步改革非公立医院,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规范性的、良性竞争的环境,也就无法形成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关系,通过竞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有效提升。可以通过制定医疗机构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非公有制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加强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医疗和健康需求。

(3)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是对居民健康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检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其本质是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合理分配之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探索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将其运用到慢病管理及康复护理中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全民健康。

3.侧向整合

(1)协会主导

医疗卫生服务所包含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卫生体系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有限。对此,医疗、卫生协会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制度层面上,医疗、卫生协会建立长效持续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使病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的运转过程中权益得到保障,使侧向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各个医疗机构的权益得到保障。

(2)市场驱动

政府行政调控下的医疗卫生体系整合应当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平衡公共利益与各相关者的利益。要通过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公立医院在技术和管理上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或自发的技术与管理整合模式易流于形式,也难以持续。也要选择合适的机构组建医疗集团或联合体,既要根据地域和服务能力,科学规划,明确机构的准入和规模控制标准,又要因势利导,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避免行政上强制组合。此外,为避免单个医疗集团或联合体形成区域垄断,可根据卫生资源数量,设立两家及以上医疗集团或联合体,允许居民有选择医疗集团或联合体的自由,促进不同医疗集团或联合体之间竞争。

(三)

1.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中,政府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催化市场条件的形成,为医疗服务领域开展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也可以利用政府的信誉和信息优势,在整合医疗机构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发挥一些组织协调、牵线搭桥的作用。当医疗联合体组建的条件基本形成以后,政府后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律标准、方针政策、区域规划、资金影响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环境,避免无序竞争。

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过程中推动适当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此外,通过竞争淘汰或激活部分不良资产,运用价格引导等经济手段调动和鼓励医疗机构自发进行资源整合,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扩大品牌影响力。

2.推动医疗资源整合纵深发展

根据医疗联合体内部各成员单位的人力资源、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状况,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划分开层次。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联合体,由1-2个三级综合医院、3—4个二级医院医院(包括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若干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这样有利于卫生资源边际效应的最大化。

3.促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首先,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不仅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制度保障核心且对于提高患者的及时就诊率、进行资源整合有很好的效果。其次,引导患者改变就医习惯。目前政府需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以及社会养老机构,鼓励康复期的病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改变目前养老病人挤占了部分医疗资源的现象,这样可以部分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现状,有利于病人合理分流。最后,打破医生合理流动的壁垒,促使医务人员合理流动。鼓励适当放宽政府的限制,切实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借助行业组织来加强对其的管理。

4.完善医疗保障引导机制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可遵循保障社会公平就医兼顾医疗资源效率化的原则,首先,可尝试逐步打通各类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统筹的层次;其次,可以通过适当改革支付方式,合理约束作为服务提供方的医疗机构出现趋利行为,最终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

5.加强“互联网+”就医平台建设

通过与第三方医疗信息机构合作,通过第三方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报告及医学影像等。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信息化建设作用,加强信息整合资源,将各医疗机构城镇职工医保管理系统、城乡居民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本身的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系统等有效整合,发展集患者预约诊疗、线上支付、在线随访、检查结果在线查询等为一体的服务模式,构建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疗集团信息共享平台和集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互联网+医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2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