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代表: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时间: 2018-03-18 15:14:0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若梦 | 责任编辑: 杭舟

        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文化强国究竟该强在哪里,都有哪些实现的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和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在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中,我们应该贡献出哪些中国智慧呢?对此,我们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博士。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谈文化强国建设。(张若梦/摄影)


        中国网:何代表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文化强国究竟应该强在哪里,我们又有哪些途径呢?

        何星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认为只有复兴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才能真正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我觉得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我的意见是首先要加强文化观念的整合,文化观念包括各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及各种理念等。文化观念是深层次的、内隐的、无形的、不易觉察的。文化观念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观念、意识等,然后才有实现这些观念、意识的行为活动,才会产生与之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在文化变迁中,文化观念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整个文化结构的变化。我们经常说的“解放思想”,就是转变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推动了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如现在我国的服饰、居住、饮食、娱乐等与改革开放前有天壤之别,其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观念的变化。

        文化观念整合程度越高的国家,社会越稳定;整合程度越低的国家,社会越不稳定。文化观念高度整合的社会,具有全社会成员认可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均衡和谐运行,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无论发生在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冲突,都不会引起社会动乱,更不可能使整个系统崩溃。在文化观念整合程度较低的国家里,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即使发生不剧烈的内部或外部的冲突,都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荡、社会崩溃。

        从历史上看,文化观念一体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秦代以前,我国各地观念和风俗等差异较大,文字书写也有区别。秦汉以降,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观念加速整合。秦始皇在消除诸侯、形成“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基础上,建立郡县制,推行“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车同轨”“修秦律”等全方位改革,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汉朝承袭秦朝的各种文化体制,在统一全国文化观念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董仲舒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加强文化观念整合的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整合法家、道家、墨家和兵家思想,形成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并绵延发展。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经历多次改朝换代,但中华文化观念体系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幅射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中华文明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观念整合,为强起来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

        加强文化观念整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关键、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脑中生根、开花、结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铸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和幅射力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重塑忠厚仁义、明礼守信、自强不息、创新有为的现代民族性格。

        加强文化观念整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入我们内心世界、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革命文化是需要不断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努力建设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通过文化整合将三者融为有机整体,能够形成1+1+1>3的效应,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加强文化观念整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因此,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消除各种腐朽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成为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张若梦/摄影)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除了文化整合之外,还要通过两种方式,一个是保护和创新平衡发展;二是引进和输出平衡发展。

        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各界的共识。我们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保护”与“创新”是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祖先的智慧。从历史上看,传统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保障创新成功的前提。新秩序在旧秩序基础上形成,完全脱离旧秩序而创立的新秩序将不会长久。因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更应该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首先,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次,文化具有经济价值,随着文化产业会的兴起,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20多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创新与保护是一对相反相成的关系,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与时代相适应。英国著名学者布尔克(Edmund Burke)在他的名著《法国革命的反思录》中说:“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护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即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  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才会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引进”与“输出”也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两者也应该平衡发展,“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本国的文化,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输出”的目的主要是让世界各国人们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各国文化中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使联合国有关组织在制订各种公约或条约时,尊重东方的智慧,考虑中华文化的因素。

        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善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科技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世界性较强,引进更为重要。历史上,中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引进用以发展生产的国外科学技术很少,而引进用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宗教信仰和艺术文化则较多,如印度的佛教和中亚诸国的艺术等。因此,在中华文化原有的体系中,缺乏引进先进科技文化的机制。当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无所适从,争论不休,从而失去大量引进先进文化的时机,延误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而日本则不同,由于它历史上一直以吸收外来文化为己任,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有一套成熟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机制。因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能很好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并能很好地与本国的文化融为一体。

        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一是必须注重选择性,哪个国家在哪个方面强就学习谁;二是要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改良和创新,使之更适合中国各族人们和中国社会。

        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既要“引进”,也要“输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立足国内,也要走向世界。我们既要输出民族性较强的精神文化,也要输出我们当代的科技文化。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建设开放包容、和平友好、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物质丰富、环境美丽的世界,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需求,也是全球各大洲各国人民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满足国内各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满足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输出我们的优秀的科技文化和精神文化,造福世界各国人们。我们不仅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且还要帮助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富起来。因此,为了在新时代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应该负起大国的责任,毫不吝惜地输出自己的优秀文化,为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