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军队不解之缘】老兵胡林生:情系军旅 编织梦想

发布时间: 2018-08-15 17:26: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子冰 崔磊 段玮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老兵胡林生给战友们教授绳编技巧。


2018年年初,绳编艺术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新疆为物质文化遗产绳编代表性传承人,胡林生感到如释重负,自己手中用绳子编织的梦想似乎更加清晰可触。

胡林生曾是新疆阿勒泰某边防部队的一名上士。2010年离开部队后,先后从事过旅游、手工艺品销售等工作,多年的拼搏后拥有了自己的绳编工作室,成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编代表性传承人,并身兼独立设计师和职业手作人培训讲师等工作。

“编织的是梦想,情系的是军旅。”虽然已经退伍多年,胡林生的军旅记忆丝毫不曾淡忘。

2011年,在经历几次创业失败,倍感迷惘时,胡林生想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缓解压力,在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徘徊了很久,他鬼使神差地购买了到老部队驻地的车票。坐了一夜的火车回到曾经的军营,昔日战友的热情让他一下子有了回家的感觉。

在部队住了两天,战友的鼓励和朝气让他重新找回当兵时的精气神。俱乐部活动室里挂着的自己编织的“红五星”,似乎一下子让前路变得清晰可触碰。胡林生顿时茅塞顿开,自己有祖传的技艺傍身,为什么还要舍本逐末呢?

入伍前,胡林生跟母亲学习过编织技艺,在部队时他手编的“中国结”、“红五星”、“兵”字系列坠子 等,丰富了戍边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官兵的热烈追捧和喜爱。作为祖宗传下来的一项艺术呈现形式,名不见经传的绳编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胡林生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回到乌鲁木齐后,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邹永萍的大力支持。

找准了方向,胡林生奔波于各个图书馆、展览会和一些手工饰品市场,整理绳编艺术的历史资料,拓展自己的艺术眼光。2017年9月11日,北京文博会开幕,胡林生以新疆民族刺绣与绳编结合创作的作品《石榴熟了》一经展出,收获了广泛好评,一时间邀约不断。

“相比于流水线上生产的饰品,手工的东西更有温度。”胡林生说,创作绳编作品效率很低,从思考到设计再到一条绳一个结的制作,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妻子邹永萍说,有次他在网上看到一则边防官兵在风雪中执勤的新闻,脑海里浮现出来一个新的构思,来到工作室就拿张纸不断地画草图,一直到凌晨四点多没换过位置,之后趁着灵感,不眠不休地制作了半个月,赶在建军节前夕完工,作为慰问品赠送给了一座边防哨所。这个用红莲花绳编技巧创作的《雪花盛开》被官兵收进了荣誉室内,激励着一茬又一茬的官兵扎根边防。

胡林生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无可”,意在可上可下、可进可退、可高可低中塑造自己的随性和淡然。

工作室成立后,胡林生夫妻二人尝试以生产性保护方式,促进绳编艺术在乌鲁木齐落地生根,经过广泛深入地调研和积极实践,在真实、完整地传承、运用传统绳编技艺的基础上,从各种绳编技法的组合应用、绳编制品种类的开发扩展、绳编制品纹样和造型的设计创新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开发出珍珠绳编系列、红莲花绳编系列等创新产品,积极推动绳编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与人们时尚饰品需求相契合。

“从军营到地方,军旅给了正确的选择和百折不挠的韧性,正因为在部队学会了奉献和付出,我才想做更多值得做的事,有意义的事。”胡林生说,如今他经常应邀到各中小学和军营开班授课,授徒传艺,看着绳编艺术的传承群体越来越庞大,也为乌鲁木齐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贡献力量,他的心里无比的满足。

又到了老兵退伍时节,胡林生照旧放下手头的工作,往返于这个城市的座座军营,与即将退役的官兵分享自己的军旅感悟和创业经历,在耐心地解疑释惑中,帮助大家消除迷茫。(文/王子冰  崔磊  图/段玮)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