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医者刘骞:挽救生命的成就感 让我从不曾动摇

发布时间: 2018-09-14 10:32:5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数千万在各自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医疗工作者。他们被赋予职责、使命和尊重,却也背负着质疑、危险和挑战。刘骞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不论是从衣食住行上还是从精神面貌上,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之际,中国网联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开展“让历史告诉未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档案影像征集”活动。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活动,历史的档案 由您来记录。

刘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领域的变化,他说,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可能就是医疗器械的科技化。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螺旋CT和磁共振等等。比如病人进入到手术室当中,他躺的手术床,包括病人在麻醉期间,他用的麻醉机,他的心电监护设备,包括手术室当中的空气的层流的这种设施都发生了变化。跟我最直接相关的,目前我们的手术已经进入到人和机器设备相结合的一种操作。我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美国大片《阿凡达》,就是目前这种传感技术已经应用到手术当中。手术者不需要换衣服,只要戴上这个传感器,我的手指动一下的话,这个机械臂就动一下,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给病人来完成手术的操作。而且这个动作非常的精准,比我们人手的动作还要稳定,还要准确。这个目前就是我们现在广为应用的一种手术系统,也叫“达芬奇”。中国网记者 杨佳摄影

1978年,中国人均寿命只有68岁,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人均寿命已经提升至76.7岁,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人口质量良好的发展态势,反应了我国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安全,也对新时代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且我是一名肿瘤外科医生,如果说原来我最关注的事情是把病人的肿瘤切除掉,把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让他有一个接近于自然寿命的远期生存,那么目前我的关注点已经不局限于在这儿了,我希望他在一个远期生存的前提下,同时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活质量,要有一个接近于正常人、或者完全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水平、生活内容,有正常的社交,有正常的活动,他同样出去旅游,他要享受到正常人所能享受到一切乐趣。简单的说,不但要生存,要活着,而是要幸福的活着,有高质量的生活。

国家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经济上的发展,经济实力上的腾飞,使我们有能力去开发、去购买一些最新的仪器设备。同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医学界和世界现在完全是融为一体,互相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刘骞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医学水平,我指的主要是所谓的西医和世界先进水平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从诊断到治疗,从良性疾病到恶性疾病,从常见病到罕见病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医学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落后往往代表着科技的落后,而科技落后直接决定了医学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往往都是单向的选派一些最优秀的人才出国去学习。在国外学到一些先进的技术,回国以后再做推广,往往是这种模式。但是目前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众多的医学领域里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比较好的一个水平。当然中国有中国的一些问题,就是中国的地域过于广阔,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可能和世界先进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一些医学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大量的病例给医生的临床实践、临床科研体验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比如我所在这个科室结直肠癌,去年我们的手术例数是2500台。在很多国家,他们能达到当年超过一百台的中心屈指可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我们目前有经济上的这种支撑,有科技的支撑,还有病例数的积累,医生非常勤奋的工作。所以说,达到目前这种局面,很多医学领域当中处于世界先进的水平,甚至是领先水平,一点也不奇怪。中国网记者 杨佳摄影

刘骞说,作为一个肿瘤外科的医生,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要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因为你所做的每一个诊断,你为病人所设计的每一个综合治疗,你手术当中的每一个操作,甚至于病人的围手术期,乃至于他出院回家了以后,一个细节就可以决定整个治疗的成败。或者再说得明确一点,就可以直接决定病人的生存时间。因此,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医生必须时刻坚持对病人生命的敬畏。这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够疏忽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随着我工作时间延长的话,对这一点的感受是越来越深刻了。我记得一个著名的国外的学者提到过,一个医生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是病人的鲜血和病人家属的眼泪。他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在一个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当中,你总是从经验比较少、没有经验,逐渐变成经验非常丰富、技艺非常高超的医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一些判断上的失误,或者是操作上的不当,而这些失误和不当又会造成一些相应的后果。所以,我们从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前辈就会教诲我们,你越努力,你这一段积累经验的过程就会越短暂。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你,让病人所付出的代价就越轻微。所以,从我们读书的时候开始,大家一直都有这种意识,我们一定要去努力,包括临床经验的积累,要从别人的身上,别的病例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我一定要把这些所有的坎坷和挫折都走一遍,那样病人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有一位医学大家叫张孝骞,他有一句名言“作为一个医生,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目前在很多其它领域里边广为流传,实际上最开始就起于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的一个心得体会。他在给他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讲,他说作为一个医生,永远要像站在悬崖边上一样去做决定,因为你走错了一步,就有可能让病人陷入到这个深渊当中去。中国网记者 杨佳摄影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刘骞说,即便是很顺利的情况,从上小学到成为一名医生,至少要经过25年的学习,甚至更长。在国外也是这样,本科毕业以后才会转入医学院的学习。为什么这样?因为人体是一个最精密的机器,人的生命也是最重要。记得我读书时,经历过在做解剖的时候,尸体里的蛆虫顺着我们的手往上爬,包括女同学在内,大家还是特别认真来做这个学习。爬到一定部位的时候才把它掸走。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今天做不好解剖的学习,未来在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可能就要让病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整个的医学学习过程当中,这种严谨、这种枯燥都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学医学的本科是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规培两年。十几年的过程当中,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付出。要耐得住寂寞,这么长时间枯燥乏味的一种学习记忆,大量的需要你去背下来记住的东西,如果耐不住寂寞,没有一种比较顽强的意志力的话,是不容易坚持下来。医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目前我几年以前就是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但是对于医学书籍文献的阅读,一些新技术的学习交流,无时无刻都在继续,没有一个停止的可能。因为医学这个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你必须时刻保持着一个学习的心态。一年或者几个月,有的时候甚至更短时间内,你没有去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没有去了解这方面前沿进展,就可能被落下。这一点绝对不是夸张。还有一点,我需要强调的。在医生这个领域里,尤其是外科医生,没有优秀的个体,只有优秀的团队。整个手术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护士的配合,麻醉师的配合,需要整个手术团队之间互相的协作。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甚至一名优秀医生,必须要有一个团队协作的精神。大家一起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去治疗。中国网记者 杨佳摄影

刘骞说,作为一名医生,你的任何一点小的疏漏。一个小的偷懒,一个没有去做到最好,往往会让病人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生命。所以我觉得医生的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换句话说,这种责任感至关重要。没有这种超强的责任感,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甚至连合格的医生也成为不了。比如说目前我所在的科室叫结直肠外科,我处理只针对于一个结直肠发生的肿瘤,应该说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这包括我每天的手术,一年完成几百台的手术,一个门诊有几十个病人都是结直肠肿瘤的病人,很枯燥,也很乏味,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这种单调枯燥乏味而变得麻木不仁。因为每一个病人和每一个病人都是不一样的,病情都是有细微的差别,你必须时刻全神贯注专注于你的工作当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敢说优秀的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我经常跟别人说,有的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比如说投资就是要利益最大化,就是赚更多的钱来衡量。医生不是这样,当然养家糊口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但是他只是工作给他所带来的一个方面,医生的工作和付出,更重要的就是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让他转危为安。不单纯是一个病人,是把一个家庭从一个非正常的状态当中解救出来,让他再回归到社会当中去。这种成就感我觉得是其他工作所不能带给你的,所以我们从来也没有再动摇过。中国网记者 杨佳摄影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