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护卫队C位出道[组图]

发布时间: 2018-12-08 13:29: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欧翔 徐一峰 杨兴国 | 责任编辑: 杨楠

产品运输车操作手们。

9月8日晨,日出东方,一声喇叭响,“嫦娥”护卫队整装进发。

今天,特装车驾驶员隋晓林格外高兴。从前看着师父李兵良拉“嫦娥”,隋晓林就打心底羡慕。十年磨一剑,隋晓林苦练车技,终于“熬”成了“金牌老司机”,如愿领命——接“嫦娥四号”进场。

隋晓林正在检查车辆。

“老哥,今儿个可要给力呀!”隋晓林给自己打气,也给他的“老朋友”特装牵引车鼓劲儿。出发之前,他不知检查了车况多少遍。迄今为止,他的这位“老朋友”已经运载过45枚火箭、33颗卫星。

隋晓林正在驾驶火箭牵引车。

回程已是中午,特装牵引车拖着17米的“长尾巴”,“尾巴”上装着“嫦娥四号”。回程50公里路走了将近3个小时,行车必须保证平稳,车速必须控制在每小时30公里以内,遇到沟坎要降到每小时5至10公里,必须全神贯注,时刻关注行车状态,不是练家子可不敢接这活儿。“老司机”的绝活儿可不止如此,隋晓林还精通叉车、吊车、消防云梯车、高空作业车等多种车辆的驾驶。

林浩然正在检查车体情况。

23岁的林浩然是产品运输车主操作手。别看他年纪不大,在发射场已经工作6年了,从产品接机、火箭卸车、转场,到供电保障,再到卫星加注,样样他都干过。

接机任务中,林浩然敏锐地洞察到产品运输车的车体有些向右倾斜。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报告上级,通知车队停车。跳下车,林浩然立马开始检查,第一时间定位了问题——车辆液压油缸减震系统的出现偏差。林浩然立即组织岗位人员重新对车体各点进行检查、调整。车队继续进发,两个小时的车程里,这个问题再也没出现过,“嫦娥四号”安全到达了测试厂房。

汪生禄在吊装指挥。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汪生禄,在“嫦娥”任务中担任火箭转载吊装指挥员。这个来自云南腾冲的年轻小伙儿,有着超乎他实际年龄的沉稳。

这是汪生禄第3次担任吊装指挥员,“嫦娥四号”进场前,他又练了练旗语,每一根吊具,每一组吊环,每一张通知单,他都要反复确认、反复检查。

火箭厂房里的汪生禄手执指挥旗,哨音如令,炯炯有神的眼睛时刻观察火箭吊装状态。随着最后一声哨响,火箭子级稳稳地落在运输车上,分毫不差。

江生禄坦言,没有天才的指挥员,都是练出来的!他谈起第一次与火箭亲密接触的场景:“当时手心里全是汗,指挥动作和跑位都比较机械,但是看到火箭在自己的指挥下,上升、旋转、落地,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又鞭策着我更加努力!”

柏军涛操作升降平台车。

32岁的柏军涛来发射场已经15年了,厂区叉车、升降车和牵引车操作得“出神入化”。

2013年,“嫦娥三号”运抵发射场,卸车进入测试厂房前,“狭窄”的门槛让大伙儿犯了难。众人一筹莫展之时,只见柏军涛蹿进驾驶室,拧开电源、握紧操作杆、前进、后退、转向、刹车……升降车稳稳地进了厂房,车身距离两侧墙壁、楼梯仅仅只有一指宽的距离。此后,同事们给他取了一个雅号——“柏一指”。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柏军涛担任牵引车的主操作手。运载火箭完成转载工作以后,由他操作牵引车把火箭运输车牵出测试厂房。这也是他第四次执行“嫦娥”任务的保障工作。

几十年来,这个团队的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产品运输、火箭吊装记录刷新了一次又一次,但唯一没换的是“精确、精准、精细”的工作理念,以及那份对航天事业最真挚的热爱。

12月8日,“嫦娥”成功奔月,“嫦娥”护卫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使命。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