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 “广州之肾” 南沙湿地: 珠三角的候鸟天堂

发布时间: 2019-07-16 09:13:2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楠


7月15日,夏日南沙湿地风光。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2011年5月入选“广州新八景”的南沙湿地,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与十九涌之间,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南沙滨海湿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南沙湿地为人工形成,这里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在上世纪围海造田中成陆。由于位于珠江四大口门交汇处,处于咸淡水混合状态,因而湿地主要种植适应咸淡水环境的红树和能净化海水的芦苇,湿地内高等植物约有300多种。

南沙湿地也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吸引了数以十万的候鸟来湿地栖息过冬。根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统计,来南沙湿地过冬的候鸟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其中还包括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尾海雕等许多珍贵的鸟类品种。这里野鸭成群、苍鹭伫立,共同构成广州南沙、香港米埔、珠海淇澳岛的珠江口湿地水鸟迁徙繁殖区域,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图为在湿地栖息的白鹭。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图为南沙湿地红树林长廊。  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南沙湿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由于位于珠江四大口门交汇处,处于咸淡水混合状态,因而南沙湿地主要种植适应咸淡水环境的红树和能净化海水的芦苇。  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7月15日,夏日南沙湿地风光。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