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大片绿色中的江西资溪县新月村,村口竖立着一座巨大的畲族卡通人物塑像。(韩琳 摄)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们常用这句谚语来表示,一个地区搞好了投资环境,自然而然就引来了项目和投资。而对江西省资溪县新月畲族村来说,这句谚语的意思更实在,新月村的“梧桐”不只是投资环境,更是生态环境,是林木。作为资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移民聚居村,新月村的形成得益于当地的木材经济,可谓因林而兴。如今,新月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小康村,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又是因护林造林而致富。
据了解,资溪县是一个移民县,占总人口比例相当高的外来移民来自全国很多地方。为什么地处江西内陆的大山之中、经济也不发达的资溪能吸引来自各地的移民呢?在资溪县县长黄智迅看来,这很简单,就是因为资溪林业资源丰富,在林业经济以伐木为主的年代,这里有树砍,能挣钱,自然有人来,也能留下人。
新月村也就是这么形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修建新安江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浙江淳安等地的畲民陆续向外地迁徙,一部分畲民迁到了资溪县,结草为庐,开荒种地,伐木卖钱,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1994年12月,资溪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月畲族村。
新月村是典型的偏远山村。说到当年刚搬来时候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兰秀林现在仍然忍不住感慨万分。他说,最初村里只有11户人家,生活十分艰苦,当时有一首民谣——“辣椒当油炒、蓑衣当棉袄”,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艰苦情况。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新月村已经有了近500人了,也从一个穷困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4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记者近日来到新月村采访,走到村口,就看见一座巨大的牌楼。进了村,只见一条笔直整洁的街道通往村庄深处,道路两旁的民宅大多是两三层的楼房,不仅整齐亮堂,而且墙上画有凤凰、太阳花等彩色图案,家家门前栽种着树木和鲜花,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
新月村村口的牌楼。(韩琳 摄)
在村里的畲族文化博物馆,村支书兰秀林告诉记者,新月村之所以有今天,跟当年一样,是得益于林木,得益于生态环境。
新月村从2000年就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家家户户搞苗木产业。到了2002年,资溪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新月村的苗木产业也有了较大收获,可以说是挣到了第一桶金。
干净整洁的村庄。(韩琳 摄)
2006年,资溪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总体发展战略提升为“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新月村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劲头更大了,他们的苗木产业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先后成立了3家苗木专业合作社,苗木基地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畅销各地的苗木让新月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让贫困村民一个个脱贫致富,而且使村集体经济有了更强的实力,每年能创收20多万元。
兰秀林书记给记者说了这样一组数字:1995年,村里人均年收入是800元,到2018年增加到每年2.4万。
有了钱才好办事,村集体陆续在村里建了路灯,修了公厕、水沟等公共设施。
村支书兰秀林(上排右四)等村干部向记者们介绍新月村的发展情况。(韩琳 摄)
2016年,资溪县委县政府再次将总体战略提升为“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新月村也开始转型,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苗木产业向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方向转移,陆续开始建设文化、旅游设施。村里不仅建造了牌楼、民宿、餐饮店、山哈广场,还建起了畲族文化博物馆。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畲族歌舞也陆续得到挖掘和发扬光大,让旅客来了不仅可以呼吸良好的空气、观赏山林美景,还可以吃畲族饭、听畲族歌、跳畲族舞……村委会主任兰启东透露,他们还准备在今年下半年举办全国最大的畲族文化节。
在新月村的畲族文化博物馆里,工作人员正在摆放畲族风格的工艺品。(韩琳 摄)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新月村的“梧桐树”就是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富有特色的畲族民俗,让新月村的名声不胫而走,来此观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2017年,新月村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万人次。也就是在这一年,新月村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还被资溪县列为该县十大重点景区,被江西省评为该省4A级乡村旅游点。“全国绿色小康村”、“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桂冠也一顶顶地落到了新月村的头上。
但在兰秀林书记看来,新月村能有今天这一切,关键还是生态环境,是新月村人民对生态环境发自内心的爱护、保护。(中国网记者 韩琳)
山哈广场。(韩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