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华屋17棵松树长青 红军村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 2019-09-18 08:56:0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董宁 | 责任编辑: 杨楠


图为无人机航拍的9月17日华屋全景,2014年初,华屋人从右侧低矮的土坯房搬入了整齐明亮的楼房。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讯(记者 董宁) 华屋是江西瑞金市的一个自然村,是有名的红军村。华屋红色底蕴深厚,村庄后山上挺拔苍劲的17棵松树见证了该村坚定的革命信仰,又见证了华屋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携手摆脱贫困的奋斗之路。


  “信念树” 上,烈士们的名字鲜红。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因为整个村庄都姓华,故称华屋。华屋后山松林之间,有17棵松树备受瞩目,17名华姓村民的名字木牌钉在松树上,这是一段悲壮往事。上世纪30年代初,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华屋的43户群众积极响应,将17位青年壮士送入红军队伍。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这17位红军战士回乡与亲人道别。大家商量,临行前每人到后山种一棵松树,约定革命胜利后一起返乡。


  树下的碑文上注明了每一位战士的简要履历。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青松长青,红军战士却一去不返,华屋人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些亲人都先后牺牲在长征途中。没有盼来亲人的华屋人,把烈士的名字写在木牌上、逐一悬挂在树干的醒目位置。每年春天,他们都会自发来到后山祭奠烈士,描红姓名,清除杂草,浇水培土。2014年,乡亲们在后山上建亭立碑,把这片树林取名为“烈士林”,将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


过去的华屋楼房低矮,房间昏暗,被称为“土房子,破窗子,黑屋子” 。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时光荏苒,相当一段时间里,华屋人一直处于“深度贫困”中,“土房子,破窗子,黑屋子”“小雨过后墙小补、大雨过后要大补,日子过得真艰苦…… 对华屋过去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旧房旁边,新的华屋村村容整洁、巷陌井然,一栋栋三层小楼,白墙、黑瓦、飞檐,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12年初,原中央苏区启动了土坯房改造工程,通过补助、贴息贷款等方式,为华屋村民建成了66套整齐排列、错落有致、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小楼房,所有改造户在2014年春节前搬入了新居。村里还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新修了连接319国道的入村桥和村内循环路,沿山脊修通了5000米环山步道,新建了公厕及垃圾处理设施。与此同时,文化活动中心建好了,医疗卫生室挂牌了,村民之家开放了,农家书屋营业了,标准球场和健身广场也投入使用了……所有这些,都让乡亲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


鸟瞰华屋村全貌,一个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呈现眼前。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华屋人再次发扬革命精神,向贫困宣战,山上种植油茶、毛竹等经济林,缓坡地养蜜蜂,田间种瓜果蔬菜……依靠 立体种养模式,2015年华屋人一举摘下了贫困帽子,据统计,2015年以来,华屋先后发展了油茶、毛竹、果蔬、蜂蜜等产业,相继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36户贫困户增收两万左右。


旧时的华屋,如今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低矮破败却又极具特色的客家建筑在此体现出新的价值。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在做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华屋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域布局、景村一体、产业融合,华屋发展全域旅游,规划力避碎片化,统一规划建设66套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新民房,在村庄后山建设“信念亭”,打造“信念的力量”“永恒的信念”两堂现场教学课,建设了红军祠和村史馆……旅游布局整体成型,市内外游客纷纷闻讯而来。近几年来,华屋利用重要节假日相继举办乡村旅游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人口不到500人的华屋,接待游客量、旅游综合收益均保持30%以上增幅,带动周边1000多人脱贫。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约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00多万元。


在宽敞明亮的文化服务中心,老人华钦万愉悦地和记者们分享华屋村这几年的新变化。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