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文交流40周年:人与人的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基础

发布时间: 2019-09-20 20:44:5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许汝艺 | 责任编辑: 李虹霖

图为美国驻华公使傅德恩(Robert W. Forden)(摄影:张文泉)

中国网北京9月20日讯(记者 许汝艺)9月19日晚,纪念中美人文交流40周年活动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举行。

此次活动以“人与人的交流(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为核心,邀请到了40年来中美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学友代表,现场分享他们在美国访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活动中,中国网记者专访了美国驻华公使傅德恩(Robert W. Forden)和美方负责学术项目的副助理国务卿卡罗琳·卡萨格兰迪(Caroline Casagrande)。

在专访中,美国公使傅德恩先生讲到,在当前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双方努力合作、克服困难尤其重要。他表示,美方会继续宣传、推广如富布赖特项目等文化交流项目。傅德恩先生强调,文化交流能够帮助两国建立更为牢固、广泛和深刻的联系。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中美两国才能理解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对方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才能以积极的方式达成共识,走出困境。也只有这样,中美关系,尤其是当中至关重要的经贸关系,才能改善。

图为美国副助理国务卿卡罗琳·卡萨格兰迪(Caroline Casagrande)(摄影:张文泉)

卡萨格兰迪女士也直言,人与人的交流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础。她此次从华盛顿来中国并出席此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告诉中国学生,美国始终欢迎中国学生赴美学习、交流。针对近期哄传的赴美签证收紧问题,她也指出,中国留学生签证遭拒的情况在逐年减少。卡萨格兰迪女士特别表示,她希望中国留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美国的学习生活中,结交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加入社团,甚至留美工作,最大限度地丰富在国外的经历。她认为,今后中美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只会不断增多,通过去对方国家交流和学习的方式,能够增进互相理解,甚至助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对于文化交流,傅德恩先生和卡萨格兰迪女士都有着切身体会。傅德恩先生1981年便来到中国,分别在沈阳和北京的高校教授英语课程。他回忆道,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从无到有的了解,深深影响了他,让他愈发想要成为两种文化、两个国家沟通的桥梁。正是这段经历,开启了他作为外交官的职业生涯。卡萨格兰迪女士也深耕于文化交流领域,曾作为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成员,去尼泊尔和印度交流。虽然这是卡萨格兰迪女士首次来到中国,但她说非常喜欢儒家文化,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智慧,值得全球人民学习。

图为中美文化交流项目学友代表翟雁(左上)、历莉(左下)、张坚(右上)、赵中(右下)(摄影:辛栋强)

此次活动中,四位曾参与中美文化交流项目的学友代表也分享了他们在美国交流时的故事。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办人翟雁说,她在2003年参与IVLP项目时学到的志愿服务理念,促使她至今仍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历莉曾参加2017年的汉弗莱奖学金项目,她分享了与当时美方接待家庭之间的温馨故事,以及现在通过邮件与美国朋友保持联系的日常。“交流项目带给我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对美国家庭、美国人文的了解,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历莉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坚和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主任赵中,虽然从事不同的领域,却都在发言中表示,赴美交流的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超越国界的热忱和奉献。艺术无国界,环保无国界,人与人的交流、视野和专业的交互,能够赋予不同专业领域发展更大的意义。

在中美建交以来的40年中,中国公民不间断地参与了在美国的专业交流和教育交流。这些交流涉及从医学研究到农村发展、从语言教学到音乐团体的方方面面。本次活动是美国驻华大使馆今年举办的一系列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的活动之一。美国驻华大使泰里·布兰斯塔德(Terry E. Branstad)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在讲话中表示,美国继续欢迎与中国人民的交往,欢迎中国人民走进美国的校园。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白诗浪(Frank Whitaker)在讲话中称,此次活动旨在认可老一代的工作,同时激励新一代向前迈进。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