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画造像——我和联合国进行艺术合作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9-10-16 17:00:52 | 来源: 中国政协杂志 | 作者: 王林旭 | 责任编辑: 董宁

    从前我总是习惯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一名画家。自1998 年以后,我又加上了一句:我是一名政协委员。

这三个身份不仅让我引以为荣,而且是相互关联的:我自幼酷爱书画、崇尚艺术,从小就有当画家的心愿,而且不仅能当好村里的画家、国家的画家,还要当好世界的艺术家;生长在农村的我自幼热爱大自然,这种热爱促使我很早就拿起画笔去描绘大自然,描绘伟大的祖国;而国家和人民对我这种追求及其收获的认可,则体现在赋予我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责任。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七旬之人做事,当发自内心且动念不离乎道。如今人民政协也70 岁了,它的“道”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履职尽责。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自亦当遵循此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弭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钥匙”。面对这样一个推动世界前进的历史性任务,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通过自己的专业来助推这一伟大进程自然责无旁贷。

    作为一名画家,我为国为民服务的重器就是画笔,而我的画笔不离大局是必须的。那么这个“大局”对我来说是什么呢?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阶段:一段是我当全国政协委员的阶段,至今22 年;另一段是我和联合国交往与项目合作的阶段,至今24年。也就是说,二十多年来,我几乎一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与联合国的艺术需求相伴而行。说到这里,我心中的“大局”就有了诠释:以人民为中心,培根铸魂,用艺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画造像。

这里要讲的,就是我和联合国进行艺术合作的故事。

 

天假机缘中国画走进联合国

 

    1990 年,我由山东调动到北京工作,并成为一名以绘画墨竹为主要创作内容的画家。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前夕,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安排我在钓鱼台国宾馆创作两件国礼作品,一件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另一件送给访华的时任埃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加利先生。

    次年12 月3 日,加利当选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谁都想不到,我为他创作的墨竹会成为日后我把中国画带进联合国的契机。

    1993 年初我从日本研学归来。三月的一天,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我一早来到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画竹子,挥毫之时,身后传来一声“Hi,Mr.Wang,oh my friend”, 我回头一看,是我国外交部的官员陪着加利夫妇向我走来。久别重逢的我们拥抱问候,交谈了几句,他们夫妇二人很礼貌地示意我继续作画,并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

    世界上有很多事常常是这样的:刻意安排的事在发生之后就自然地过去,而自然发生的事却会带出后续延展。我和加利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偶遇,在他心中引发出一个念头。当天他在与中国外交部领导会谈时表示,希望请我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 周年大典画一幅画。他的这一请求经外交部向中央汇报后,当即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

    加利秘书长问我能不能以竹子入题,我思考很久,拿出了一个巨幅竹林的创作方案。竹子象征着世界和平发展的生机,竹林象征着人类的共存,竹子象征着中国的人文精神,而50 株竹子又象征着联合国走过的50 年历程。作品的名字定为《和平万年》。

    1995 年10 月24 日, 联合国以一场特别纪念大会迎来自己的50 岁生日。在这次庆典上出现了两件来自中国的“寿礼”:一件是中国政府赠送的世纪宝鼎;另一件就是我创作的巨幅画作《和平万年》。由于当时中国的水墨绘画在国际活动中少有类似的展示机会,《和平万年》在联合国的展示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新奇感。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西班牙前首相马尔克斯、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等在内的各国领导人在庆典活动上纷纷在画作前留影。庆典活动结束后,这张画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并被收入联合国成立50 周年庆典画册。从此我和联合国的艺术合作正式拉开帷幕。

联合国在重大庆典上使用的纪念性艺术作品来自中国,而且出自我的画笔,这个荣誉对我来讲既巨大又沉重,因为它带给我的是激励也是压力。我当时36 岁,不算很年轻了,知道自己的轻重,当然也不会在荣誉和成绩面前迷失自己。但是我对今后的艺术之路该朝哪个方向走还没有完全想好,只是知道自己还需要思考和尝试水墨艺术的创新,搞出一种能讲“世界语”的绘画艺术,让作品不仅能进中国人的心,还能进外国人的心。

    由此我迈开了艺术探索的新步伐,广泛考察欧美的古典和当代绘画。几年时间下来,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思路也越来越明确了。所以,在借鉴印象派、抽象派经验的基础上走向创立超象绘画的形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它不仅是我的研究结论,也符合我喜欢走新路开新风的性格。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能让自己的艺术活动往下走可以“土到底”,往上走可以“ 洋上天”, 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创作自由。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义务讲解员”

 

    《和平万年》进入联合国, 为我和联合国的艺术合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那时开始,我以联合国文化与和平使者的身份,在加利、安南、潘基文三任秘书长的任职期间保持了和联合国接续的艺术项目合作。这三任秘书长都有一个共性:不仅关注由各国官方主导的国际文化合作,而且特别重视有影响力的艺术专家或名人对国际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加之对我的创造力和工作态度认可,以及我的背后有我们伟大祖国的支持,联合国才会与我保持长期合作。我和几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友谊都是在艺术合作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这当中既有机缘的作用,也有艺术的力量。

    2007 年7 月27 日,联合国公布了一个重大决议:对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老旧化程度严重的总部建筑群进行一次大修翻新。2008 年潘基文访问中国期间,专门邀请我做了一次谈话。他说,和以前一样,翻修后的联合国建筑还要用各国赠送的艺术品做内饰,但在作品的选择思路上需要调整;以往我们突出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现在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应该选择一些和这个目标相呼应的,能诠释联合国理念的大题材艺术品,放在翻修后的联合国的重要公共空间长期展示,让这些艺术品和联合国的工作主旨呼应起来;你能不能画这样两幅画呢?我说,这是个大难题,但只要联合国需要,国家支持,我愿意把这个任务担起来。

2014 年12 月22 日,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亲切会见中国全国政协常委王林旭。(摄影/ 王保胜 )

 

    联合国秘书处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和中国代表团达成一致后,在2009 年的联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两件作品取代原来在那里挂着的两张巨幅伊朗织毯,装饰翻修后的联大会议楼东大厅,创作这两件作品的任务将由中国画家王林旭先生完成。

    东大厅是在联大会议厅门外的一片重要的公共区域,它既是所有参加联大会议者的必经之地,也是联合国举行各种仪式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长期悬挂的艺术品,必然承载着联合国向世界宣示某种理念的目的。这是两幅献给世界的艺术品,不仅要能从艺术角度诠释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还要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要让世界各国的人看懂。

    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超象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表现形式高度吻合了联合国对我提出的创作要求。而联合国和我国外交部就此项工作达成一致之时,又恰恰是我的超象艺术步入成熟期之时。任务在2009 年提出,从2010 年初开始构思这两张画,到2013 年4 月向联合国“交作业”,这一创作持续了整整三年。

    2013 年4 月初,我历时三年创作的两幅绘画作品运抵联合国。作品分别叫做《共同的家园》和《互动的世界》。

    2014 年12 月22 日, 联合国在装修一新的总部会议楼东大厅举行了“中国厅启动暨王林旭画作揭幕仪式”。仪式由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主持。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联合国副秘书长盖图、第67 届联大主席耶雷米奇、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国乍得及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摩洛哥、卢森堡等多个国家驻联合国使节、中外记者等二百余人参加了仪式。

    2015 年9 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 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会议厅代表中国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而与联大会议厅一墙之隔的东大厅(中国厅),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的《共同的家园》和《互动的世界》两幅超象画作,无声地呼应着习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诠释。

    两张超象大画在联合国上墙至今已经5 年,其间每年都有超过百万名世界各国游客在参观联合国时都看到了这两张画。每年的联合国会议高峰期,也是这两张大画的“高峰”观摩期,作品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观赏和思考,东大厅成为一个用艺术讲述联合国愿景的一个无声宣讲厅。

    潘基文在2017 年初离任联合国秘书长时做过最简练的说明:这两幅作品具有中国精神、世界精神和联合国精神,它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出色的“义务讲解员”。

 

在伟大时代的艺术蓝天中翱翔

 

    我和联合国的合作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中所见不多,而在进入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各国艺术品中,能被选作主题艺术品并长久对外展示的亦是屈指可数。我深切感到,成功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长期的艺术思考和实践积累,还需要有利的时代氛围和创作环境。

    多年来,我和联合国的艺术合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大力支持。如果把我走向联合国的历程比作飞机远航,我感到是四个要素的共同作用让我能够翱翔蓝天:中国文化的底蕴为我奠定了起飞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时代给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供给了我起飞的能量;我信奉并坚守的做事态度保证了远航的内生动力。这种态度可以用16 个字予以概括:学习传统,锐意创新,勤耕不辍,面向世界。

    我参加全国政协时38 岁, 如今60 岁。在政协这22 年,我的重点履职领域是对外友好交流和美术创作,这一点从我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书画室的履职经历就可以看出。政协是一个大学校,给我知识、经验和历练,把我培养成了一个于国于民还说得上有用的人。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政协又是一个大舞台,让我能够和一批最优秀的人才交流合作施展才华,履行使命报效祖国。纵览我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提交过的提案,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巩固国内基础教育、加强国外引智工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文化强国构建。而我在这几个方面的发言权,全部来自我在政协调研中、艺术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从这个层面上说,我的工作就是用艺术教书育人、用艺术开展对外交流、用艺术倡导环保、用艺术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我的艺术成长受益于政协,我的艺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一切成绩都与人民政协的培养和重用密不可分。

    我和联合国的合作还在继续。作为联合国文明联盟的艺术家代表,我认为,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文化语言的形成,从而创建出一个能够为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的人们共享的艺术空间;一个国家在这个空间里创新成就越多,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就越大; 在由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过程中,艺术必然要承担起一份责任。为此我感到自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抚育我成长并支撑我走向世界的全国政协及我背靠的国家和人民。

 

作者:王林旭

全国政协常委、书画室副主任

国家民族画院院长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