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美丽河湖”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10日至15日,记者奔赴湖南长沙、浙江绍兴及福建莆田,深入探访各地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的进展举措和经验成绩,感受这一制度为江河湖泊生态治理带来的新变化和为百姓带来的获得感。
按照“源头控制——中途拦截——末端处理+水体生态修复”的理念,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通过建设成本低、维护易、效果好的“三池一地”,同步实施退耕还湿(还草)、水系连通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构建治水、治厕、治垃圾的“三治同步”治理体系,从而达到降低区域水体的污染,改善区域人居生态环境的目标。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湖南长沙:小微水体整治显实效 黑臭水体变身“网红”胜地
长沙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境内共有主要河流337条,湖泊14个,更有着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16.02万余处。长沙市委市政府分别在2017年5月和2018年8月出台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全市所有水域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
如今,河长制已经推行两年多,长沙市以市管河湖和小微水体为重点,突出山水洲城特色,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建立治水兴水管水的长效机制,这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通过建设成本低、维护易、效果好的“三池一地” (三级化粪池、隔油池、堆沤池、小型生态湿地),将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分水三级净化处理,从源头上对污水进行控制。随后,小型湿地过滤、生态草沟修复、雨水径流区域改造等举措,成为水体的缓冲带,从而达到污染拦截、滞留、进化的作用。区域面源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退耕还湿(还草)、水系连通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从末端处理水质,使其达标排放至湘江。
在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荷虾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模式融合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小微水体的治理不仅降低了区域水体污染,改善区域人居生态环境,还能结合相关产业,走出适合农村发展的新道路。在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荷虾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模式融合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水中有龙虾,小龙虾摄食有害昆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自然的方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治理污染;水面有荷花,池塘里种植荷花等水生景观植物,将池塘打造成一处水岸新景,在改善水质的同时,提升乡村整体环境。
整治后的后湖焕然一新。
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片近 600 亩的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被称作后湖。初秋时节,树木还郁郁葱葱,不时有居民在清澈的湖水旁散步,还有年轻人在蜿蜒的木栈道上拍照“打卡”留念。但在过去,这里曾经是设施落后、环境堪忧的“城中村” 。
刘谷初在后湖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他见证了后湖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2015 年,一场生态攻坚战打响。长沙市和岳麓区有关部门拆除后湖周边违章建筑,先后清理外运了60余万立方米淤泥,彻底根除后湖长年累月淤积的污染物。“黑臭水体变身艺术园”,是后湖治理的最大亮点,清淤、截污、调蓄设施、水生态修复、水循环系统、河湖连通、驳岸景观等治理工程让后湖逐渐恢复活力。
今年77岁的刘谷初在后湖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他亲眼见证了后湖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现在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刘谷初说。
迪荡湖作为城中湖,既可以解决防洪排涝,又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去处。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浙江绍兴:“城中湖”华丽蜕变 “五水共治”让古老江河焕发新活力
2019年5月,《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印发,目标到2022年,努力打造100条县域美丽母亲河、1000条(片)以上特色美丽河湖、10000条(片)以上乡村美丽河湖,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基本形成全省“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
作为典型的“城中湖”,迪荡湖是曹娥江流域绍兴平原防洪排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2年开始,迪荡湖工程建设启动,借“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之机,绍兴市越城区拆除迪荡湖规划区内所有违法建筑,为整治项目腾出了新空间。在充分利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迪荡湖从原先的1700余亩扩展到2000余亩,有效破解了城区东部洪涝灾害,另外,迪荡湖区域新增公园绿地58万平方米,环湖车行线、步行游线、水上游线全部完工。迪荡湖建成后,迪荡新城及周边城区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能降低约0.24米,还可完全满足特大暴雨的泄洪需要,有效破解了绍兴城区东部区域的洪涝忧患。
据绍兴市越城区水利局副局长夏志清介绍,迪荡湖在建造伊始,主要目标就是防洪排涝。与此同时,迪荡湖作为一个城中湖,还能辐射周边环境,既可以解决防洪排涝,又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去处,从而把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结合起来。
经过改造后,叶家堰复原了绍兴传统墙体,下边砖面,上边木板墙,配以白、灰色彩,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鉴湖原名镜湖,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城区的南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游和两岸印染、化工、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存在,以及沿线生活污水的流入,鉴湖江水质一度告急,水环境污损令人叹息。
“五水共治”(河长制)实施以后,柯桥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10多亿元,清除20家渔场渔业养殖设施,11个村(居、小区)及柯岩风景区的生活污水截污纳管……通过全方位、大力度、整体性水环境综合整治,鉴湖江水质也不断提升,成为柯桥区乃至全省全国“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的一个典范。
叶家堰位于鉴湖江北岸,共有400多户人家,在过去,叶家堰违章搭建较严重,村庄环境杂乱无章,生活污水也未全部纳管。继2015年的鉴湖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完成后,柯桥区规划建设了“鉴湖渔歌印象带”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于今年10月完成了景区化村庄的改造提升。
2017年,鉴湖江跻身“十大浙江最美家乡河”行列,古老的鉴湖江风光再现。
木兰陂是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福建莆田:“母亲河”木兰溪全流域梯次治理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是莆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2017年木兰溪荣膺福建省唯一一条全国“最美家乡河”,生态绿心保护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8年中小河流治理“样本”木兰溪改造工程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优秀案例;2019年莆田市成功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莆田市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木兰溪治理。首先是防洪保安治理,解决水患与生存的矛盾问题;其次进行“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最后从河流综合治理走向全流域系统治理。
近8年以来,莆田遭受了61场暴雨、35个台风袭击或影响,木兰溪流域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也未出现人员伤亡。2015年,“苏迪罗”和“杜鹃”两个强台风在相隔不到2个月相继登陆,木兰溪防洪工程经受住了考验。
在福建莆田木兰溪下游,裁弯取直后的旧河道被开挖成人工湖——玉湖,湖心水域面积超过700亩。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莆田市重点解决安全与生态治理统筹推进的问题,治理也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逐步走入支流,按照“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理念,建设木兰溪防洪堤37.4公里,建设堤防、绿化岸坡、改造岸滩生态,建设沿溪步道近20公里,打造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的木兰溪百里风光带。其次,莆田市综合治理木兰溪下游南北洋河网水系,建设安全生态水系近200公里,配套沿河截污,推进300多条内河与木兰溪互连互通,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并同步建设了200多公里滨溪绿道。
东圳水库,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坐落在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流域的东圳水库,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这一时期,重点是解决局部与整体的矛盾问题。从2014年开始,莆田从“就水治水”的局部的、单一的治理中解放出来,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问题,开展整体系统治理。
从“水忧患”走向“水安全”,继而迈向“水生态”,再到推动“水经济”协调发展,如今的木兰溪不仅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之河、发展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