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柔肩勇挑重担 80后党员吴晨援鄂抗疫日记[组图]

发布时间: 2020-02-21 09:20: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桢珂


中国网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援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援鄂抗疫医疗检测队,发出征集志愿者的号召。在得知此消息后,吴晨同志即刻递交了“请战书”:


刚看到院校文件,征集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工作志愿者。我自愿报名,希望组织优先考虑我。理由如下:

(1)我入党已近20年,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绝对忠诚。

(2)我在科研一线学习工作已13年,长期从事基因组研究。核酸提取和PCR是我实验室最基本操作,每天都在进行,因此培训后可以立即投入工作,我也有信心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疫情严重,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一点贡献。恳请组织优先考虑我的请求。

简单朴实的话语却有着穿透纸背的力量,载满了一名80后“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院校党委批准了吴晨同志的志愿申请,并选派她担任援鄂医疗检测队队长。在接领任务后,她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之中,从组织队员参加实验操作培训、设计工作方案到拟定工作清单、筹备生活物资,周密细致、忙而不乱。


2月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援鄂抗疫医疗检测队队长吴晨和队员们一道,义无反顾踏上驰援战“疫”第一线,承担起武汉方舱医院病例的临床检测和确诊工作。核酸检测工作本身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样本运输、数据录入、反应敏度控制等一系列过程。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因组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在核酸检测方面有着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在到达武汉后的短短数日,她和全体队员共同完成了实验室建设、人员安排调配、制定检测流程指南、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防护细节等一系列工作。贴着院校徽章的工作日记本上,简单却清晰地记载着检测队战斗的日日夜夜:

4日首批人员到位,5日P3实验车辆和第二组人员到位,6日全体队员到位,7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实验室建设完成开始收治患者,8日完成预实验演练,9日实验室正式运行……


准确识别患者,掌握感染人数,及时切断传染源,是武汉防控疫情的当务之急。为了最大限度挖潜团队的日检测量,吴晨同志带领检测队既要尊重规律,又要“突破规律”,他们一方面尊重科学规律,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要求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真实有效;另一方面又突破人的正常作息规律,全队分工协作,尽可能少喝水、少吃东西,避免上厕所,节约每一件防护服。在武汉的每一位队员都牢牢铭记,他们在与时间赛跑,在与死神较量。


在满负荷、高强度的运转之下,复杂的实验工作难免遭遇挫折,2月12日的临床样本出现了未检测出细胞的实验结果。辛苦的工作却没能换回理想的结果,焦躁、失落、委屈的情绪朝着检测队汹涌而来。作为队长,吴晨同志不仅时刻紧盯队员和实验室的安全底线,也深知昂扬的战斗意志对于团队作战的重要性,确保队员们的身体和心灵“零感染”同样重要。第二天一大早,每一位检测队员都收到了这样的微信:

“亲爱的各位队员:

我们现有的结果已经鼓舞了很多患者和整个方舱医护。我知道这些天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让大家极度疲劳和焦虑。可是想想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支援武汉人民!

我们是后方在前线的手,更是后方的定心丸!我们的后方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请大家鼓起勇气,不要灰心!我们代表的是医科院,我们的国家队!绝对不能丢人!下午第二组的队员们,我们一起加油!第一组队员,养精蓄锐,明天再战!”



在困难时期会不会挺身而出,在危急时刻能不能冲锋在前,在紧要关头敢不敢担当作为,是检验党员干部是不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把标尺。吴晨同志和检测队每一位队员,在院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关键时刻勇于深入到防控疫情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2月17日,检测队的核酸检测工作已经帮助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17位患者顺利出院,院校援鄂抗疫医疗检测队工作初战告捷。整个检测队将继续保持出色表现,完成院校交给的“零感染、打胜仗”的任务。


吴晨简介:198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 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她一直从事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曾荣获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科技部“比尔盖茨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