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近年来,随着智能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很多场合都有机器人工作的身影,他们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并可出入各种复杂环境,现在已经成了人们工作必不可少的小帮手。在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机器人快捷、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保障人员安全的特性,更是让他们大显神威,出现在抗“疫”一线的各个场合。
机器人面部识别戴上口罩后的你
一名戴着口罩的员工,走到一台机器人前,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该人面部图像,仅用了几秒钟,机器人就准确识别出这名员工的身份,并同时播报出他的体温。
“机器人应用了虹膜识别技术,能迅速准确识别戴口罩人的身份信息。”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宪明说。
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成了“标配”,这给机器人进行面部识别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机器人就没有这种困扰,即便人类戴着口罩,也不会影响识别效果。在疫情期间,对于学校、医院等人群较密集、人员身份相对固定的场所来说,它们无疑是在一线实施监测的“最佳人选”。
社区防控小能手 人工智能一马当先
在湖北、上海等多个地区,AI机器人成为了拉网式排查摸底好帮手。这些采用“云+AI”技术的机器人,能12小时不见面快速部署,自动回访录音、生成报表,遇到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自动转接人工,及时统计收集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据了解,在湖北随州,AI疫情防控机器人已部署到三里岗、洪山等偏远乡镇及村委会,有效减少疫情防控人员80%的工作量。在宜昌,疫情回访AI机器人启动回访电话当日,就完成拨打884户,接话率达75%。在黄冈浠水县卫健局、罗田县凤山镇淘金寺社区居委会部署的AI疫情防控机器人,接话率亦高达84%,大幅减轻了基层工作者拉网普查的劳动强度。
测温机器人为疫情防控做保障
监测体温是对疫情进行防控的重要手段,假如有人不愿配合怎么办?这个问题已经通过机器人解决了。百度在北京清河火车站的人流关卡处设置的固定点位红外摄像机,能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人体额头温度,在一定面积内,最多可同时对3—5人进行检测,且整个过程无需路人主动配合。在宁波机场,巡逻测温机器人一次可测5米内10人体温。
无人配送机器人 走街串巷服务抗“疫”最前线
2月6日,在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上,一台京东物流无人配送机器人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沿着街道一路前行,灵巧地躲避着车辆和行人,穿过建设二路路口,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了武汉第九医院。这是疫情爆发后武汉智能配送的第一单。无人配送机器人投入运营,既能保障紧急物资的及时配送,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感染。
远程机器人发力 代替专家进病房
2月25日,上海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通过远程医疗机器人实现在隔离病房外对隔离病房的查房、远程会诊等业务,专家减少了穿脱防护服的次数,极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节省了宝贵的医务资源,提升了医疗效率。
2月18日下午,浙江省人民医院远程超声波医学中心的专家,通过手柄远程操控700多公里开外武汉黄陂体育馆方舱医院里的一台超声机器人,“隔空”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做超声检查。
让“远在天边”的专家,与病人端“近在眼前”的医生实现远程医疗协作的,正是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中国电信、华为共建的5G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的超声诊断远程机器人技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已实现十余项5G应用,其中一部分就是通过远程机器人来实现,如在湖北、浙江、上海等地分批上岗,负责远程看护、测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的5G云端智能机器人等。
这些在治疗和防控中悄然“植入”的高大上技术,为感染类疾病治疗与管理,提供了既可降低人员交叉感染,又可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的“无人”示范。
智能机器人进医院 助力抗“疫”
于2月16日正式接收病人的郑州“小汤山”——郑州岐伯山医院的猎户星空智能疫情防控递送机器人“豹小递”,可实现自主开关门、自主搭乘电梯、自主路径规划、智能避障、语音控制、主动问询、闲时自动充电等功能,应用于医疗场景,能够提供标本递送、化验单递送、药品递送、防护工具配送、消毒工具配送、甚至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都不在话下。
正在工作的雷神山医院机器人,该机器人还可以自动转换成“配送员”,卸载消毒箱后搭载配送箱,迅速准确地完成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配送,同时还具备语音提醒、自动识别人群和避障等功能。
青岛即墨区人民医院“新员工”--防疫机器人“小胖”为医院一线作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辅助作用,一个“小胖”可以服务10多个病房、储存1000余条问诊信息。
做好消毒,是赢得抗“疫”的重要一环。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正在武汉中心医院等疫情中心的隔离病房、ICU、发热门诊等场景,进行7*24小时不间断“值班”。这些机器人不仅能识别环境内的物品进行自主避障,还可以根据空间计算消毒时间,360°无死角消毒。
华为5G无人车挺进“武汉疫区”
华为5G无人车受命武汉危难之际,用自己的钢铁之躯,帮助医护人员减少接触,发挥自己的作用。它能对复杂路况做出精准判断,360°感知百米外的车辆、人的位置,在医院的环境下,能够实现自由行动,出入自如。
煲仔饭机器人 医护人员吃饭有着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许多餐饮企业已暂停营业。这台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可以实现全天候无接触式循环生产与配餐,用以缓解疫情期间相关人员的用餐问题。
云+AI参战 共组高科技军团
在抗疫一线,除了能看到机器人战士活跃的身影外,还有其他力量在和它们并肩战斗,共同为疫情防控提供着“硬核”支持,那就是机器人的好伙伴:云和AI。
郑州岐伯山医院有着一朵特殊的“云”。这朵“云”可支撑医院50多个子业务系统、40多类信息化设备、700多套硬件设施的运转,实现新冠患者从建档、诊疗到康复的全流程、全业务场景的智能化协同管理。病房里还安装着智能体温监测系统,物联网体温贴实时监测病患体温,并传送至护士工作系统,大大降低了医患接触频率和接触传染的风险。
这厢云计算全速发力,另一边AI也不遑多让。日前,一款“新冠病毒AI辅诊助手”在湖北、上海、广东、江苏等16个省市的26家医院“上岗”,对超过3万个临床疑似新冠肺炎病例CT影像进行了诊断。这项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读,识别准确率达96%。它能直接算出病灶部位占比比例,量化病症轻重程度,已然成为影像医生的“神助力”。
科技战“疫”酝酿希望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通过这次突发性事件,各大AI企业都拿出了自己的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想象,已经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使用工具。
这场疫情终将散去,而这次科技行业的“大练兵”,将会让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思考技术如何与垂直领域更好地结合、行业自我革新的关键所在,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成为人工智能成熟健康发展的助力。
AI向善,科技酝酿着希望,我们期待着万物复苏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