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有这样一群地铁“医生”,在为城市的正常运转而忙碌,他们全力以赴,保障着地铁的平稳运行,守护着乘客们的出行安全。这“疫”战,他们让坚守与温暖同行。
地铁“呼吸科医生”:打好呼吸系统保卫战
韩宝林是京港地铁车站维修督导,主要负责车站通风系统的日常检修和维护。车站的通风系统就像是人的“呼吸系统”,通过遍布车站各个位置的通风管道,不断将室外新鲜空气送到车站中。疫情防控期间,韩宝林和他的同事,作为地铁“呼吸科医生”,也在努力打好地铁“呼吸系统”的保卫战。
疫情发生后,京港地铁迅速调整所辖车站的“呼吸模式”,打开全部通风设备,保持全天22小时通风,加强风量,让站内空气快速流通。为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韩宝林和他的班组成员需要每天对4号线其中17座车站的通风设备进行巡视。韩宝林抵达车站后,会依次检查车站内每个出风口、送风口的风速,保证地铁车站内新风系统的送风量达到标准,确保站内空气保持清新。
除了保证新风系统的正常运行,韩宝林还要对送风室进行全方位消毒,并重点加强对送风机前过滤网的消毒。车站内新风系统的动力来源,是送风室的两台送风机,它们相当于人的“肺”,而送风机前的过滤网就像我们戴的口罩。当室外空气被空调机组吸入后,首先会经过滤网“口罩”,在被过滤掉灰尘和杂质后,清新洁净的“新风”才会被输送到站内各个角落。为了保证进站空气的清洁卫生,“呼吸科医生”们增加了对过滤网的消毒次数和清洗次数,让干净的过滤网,更好地“拦截”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有效保障车站之“肺”的健康运转。
一天下来,韩宝林身上总有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他说,作为地铁的“呼吸科医生”,我在保障着地铁这一重要交通工具的安全,也就是在守卫着这座城市的安全。
地铁“神经科医生”:为地铁安全保驾护航
遍布在列车以及全线轨道区间里的信号机、计轴、和道岔等设备,就像是人体的一个个“神经元”,通过复杂又精密的组合,实现了列车的自动运行、监督和控制,是地铁通号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京港地铁通号维修部室的员工解广阔,就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当城市沉沉睡去的时候,解广阔则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每天深夜地铁运营结束,列车回段,他们便开始了对信号设备的检修工作。
在疫情防控时期,列车状态良好、乘客出行顺畅、减少地铁内人群的密集度是保障乘客安全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此,地铁“神经科医生”们全员待命,一丝不苟地对设备性能进行测试,保障信号设备的安全运营。同时,为了确保列车的消毒作业时间,解广阔与同事更要提高检查速度,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此外,为保障全体员工的健康安全,京港地铁早早就开始分批采购防护物资,而解广阔也多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将防疫物资以最快的速度分配到工区的每一位员工手中,并负责对办公区、工器具、备品备件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他说:“在疫情发生前,我们守护着乘客的顺畅出行。而现在,我们每天佩戴好防护用品,投入到防疫工作中,我们平安健康,才能为乘客创造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
地铁“B超医生”:来自地下30米的守护
京港地铁的工务维修技术员李兴业是地铁里的一名“B超医生”。每天深夜,在地下30米的地方,李兴业和他的同事会给钢轨进行定期“体检”,在长长的隧道中,他们要推行40公斤的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对钢轨进行检查,负重8公斤的检修工具步行6公里,集中精力紧盯显示屏,通过观察超声波在钢轨上透过或反射的声能信号来判断钢轨是否有伤损,需在繁杂的回波信号中分辨出非常细微的不同。
疫情期间,除了探伤工作以外,李兴业还要对库房、办公区,探伤工具等进行多次消毒,上岗、岗中及离岗时,均进行体温测量和记录,做好自身和团队的防控工作。
除了“B超医生”这个身份,李兴业也是一位新晋爸爸,年前,妻子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还在新晋爸爸的喜悦中,李兴业就回到了地铁防疫的第一线,在防疫关键时刻,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在休息时间通过手机“远程陪伴”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述说心底浓浓的父爱。“每次看到他们在屏幕里对着我笑,我就很满足。”李兴业说,等疫情过去,一定回去陪陪妻子和儿子。他也感谢家人的理解,在地铁防疫一线,家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们,是千千万万平凡人的一个缩影,他们所代表着的地铁人,扛起的是轨道交通从业者对一座城市的责任,扛起的是我们打赢这场战“疫”胜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