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自贸区】重庆自贸试验区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形成“重庆经验”

发布时间: 2020-09-04 14:52:4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韩琳

       中国网讯(记者:白璐) 作为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之一,重庆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一直发挥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及“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要作用。围绕着“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方面,重庆自贸试验区落实了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

       9月2日,在“行走自贸区”云座谈活动上,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付嘉康介绍了重庆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发展经验及成果,并同重庆市商务委自贸试验区统筹指导处处长张葵、重庆市商务委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处副处长张颖峰、重庆市商务委开放平台发展处副处长赵蕾等多位与会领导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重庆自贸试验区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政策、项目“双清单”管理模式等制度创新,有效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并且率先推动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复销。今年1—6月,重庆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为2030.5亿元人民币,逆势上扬9.6个百分点,快于全市外贸增速6.1个百分点。此外,奥特斯科技、怡和集团等多家跨国公司纷纷增资扩产。区内新增外资注册资本金7.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倍,成为稳外贸、稳外资的“压舱石”。

       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重庆自贸试验区内外资、外企仍纷纷增资扩产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市场主体获得感的不断提升。张葵处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从四个方面分享了自贸区在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方面的经验:

       首先,大力加强法治保障。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了全国首家覆盖全域、专门化的自贸试验区法院,并且组建了商事仲裁中心和知识产权法庭,设立了调解、公证、涉外法律服务等机构以及西部唯一的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区内的外贸企业及外资、外企提供了法律保障,消除了其增资扩产的后顾之忧。

       其次,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放41项市级管理权限到各片区。同时,区内实施“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以及“基层注册官”制度。目前,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一般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时间压减至 50 个工作日以内,一般工业项目从取得土地到开工压减至 15 个工作日以内。

       再次,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定了《加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若干措施》,努力打造大数据监管平台,试验区构建了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对市场主体进行综合分类、逐户标注、区别监管。

       最后,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庆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大幅提升退税办理质效,区内正常出口业务平均办理时限仅5.3个工作日,远低于全国10个工作日的平均水平。自贸试验区多措并举为人员跨境往来提供便利,累计服务外籍人才16477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9.85%。

       挂牌运行三年多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始终秉持“国家试验田”及“制度创新高地”的定位,充分发挥着重庆的战略定位及地理优势,积极落实改革任务、推动制度创新,努力提升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优势。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