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纳雍县勺窝镇万亩桑园打造“金山银山”百姓在家门口实现脱贫[组图]

发布时间: 2020-09-09 09:37:4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楠

纳雍县勺窝镇万亩桑园遍布山野,镇长李欢介绍,在企业的支持下,目前勺窝镇发展了16000余亩桑树种植。植桑养蚕,一年投入多年受益,桑树丰产期可达30年以上,养蚕在每年7-9月份的农闲季节,时间短、见效快、养蚕从收蚁到产茧上市总需28天左右时间,在桑叶丰产期每年还可套养一茬,收入可观。而该项目所植桑树耐盐碱、高寒、成活率高,枝条可做药材、饲料,也可做食用菌木耳、蘑菇的原材料,还可以制成柳编。桑叶可以制茶,具有降血脂、美容的作用,是国家卫生部规定药食同源的植物,还可作为畜禽的饲料。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贵州9月8日讯(记者 董宁 刘桢珂)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记者看到,万亩桑园遍布山野,当地政府从2019年开始因地制宜,引进发达地区客商成立蚕桑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万亩蚕桑基地,实现了企业有利润、农民有增收、发展可持续,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破茧成蝶,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贵州纳雍县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桑蚕产业,我们投资了8000多万在这里成立了公司。”9月8日,贵州纳雍瑞慧桑蚕种养殖公司负责人邓瑞式告诉记者,海拔在1000多米的贵州山地地区,气温和湿度适宜,是发展桑蚕产业的“金三角”,这里养殖的蚕茧拉丝可以达到1400余米,是企业目前急需的优质原料。

据了解,勺窝镇以“发展绿色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为宗旨,采取外出考察学习、专家评估论证等方式,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蚕桑产业,在此契机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该地迅速形成了种植桑园、养蚕的热潮。

勺窝镇发展蚕产业“三高两低”优势突出,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高,蚕桑品质价格高,产业综合效益高。同时,土地资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在此优势下,勺窝镇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兼顾公平效率的原则,注重市场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初步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有效联结。

勺窝镇将财政支持的各类资金注入17个村(社区)村社一体合作社,作为原始股金入股到桑蚕产业中,每生产1斤鲜蚕茧提成1.5元,用于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和村社一体合作社管理费用,按现有的16680亩桑蚕算,一年可提成收入1245万元,贫困户每年可分红871.5万元,全镇所有村合作社可分红373.5万元。

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每亩可获得500元土地流转费,同时参与种植桑树和田间管理务工、采摘桑叶等工作可获得公司工资,如果自己养蚕,又可以向公司售卖蚕茧。实现多渠道收入。

 

9月8日,55岁庐雪在流转的土地上采集桑叶,据介绍,她一天能采200斤左右的桑叶,按照瑞慧桑蚕种养殖公司劳务标准,她一个月采桑收入可达2000-3000元。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摄影

据介绍,海拔在1000多米的贵州山地地区,气温和湿度适宜,是发展桑蚕产业的“金三角”,这里养殖的蚕茧拉丝可以达到1400余米,是企业目前急需的优质原料。图为贵州纳雍瑞慧桑蚕种养殖公司内养殖的幼蚕。中国网记者 董宁摄 

9月8日,贵州纳雍瑞慧桑蚕种养殖公司技术员彭芳在检查蚕宝宝生长情况。彭芳说,她原来在外地从事幼师工作,因为疫情原因回乡,来到公司入职后,她的月薪可达5000元,不但不比外地低,还可以随时回家,十分方便。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摄影 

9月8日,贵州纳雍瑞慧桑蚕种养殖公司员工在制作蚕丝被。截至2020年7月底,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纳雍县勺窝镇已建成桑园16680亩,发放优质蚕种1850张,累计生产鲜蚕茧83.85吨,带动6262户农户22540人增收5870万元。中国网记者 董宁摄影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