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丨除了饺子还吃啥?

发布时间: 2021-01-20 11:23:3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楠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饮食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养生,我国各地吃饺子成了最大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酿酒的习惯。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饺子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胡迪 摄影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发展至今,遍布全国各地,鲜香味美,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

 

粤西地区有冬至冬至做的咸汤圆的习俗,咸汤圆一般用糯米粉、罗卜、鲮鱼肉、蒜苗、香芹做成,味道鲜美。 

羊肉汤

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冬至吃狗肉从此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到后来,由狗肉就慢慢转变成了羊肉,于是冬至吃羊肉汤的习俗广为流传。 

四川省成都市,小关庙羊肉汤一条街,食客们相约三五好友或是家人一起品尝羊肉汤。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在广西桂北山乡全州县城乡处处飘溢着糍粑的香味,当地群众家家户户素有冬至打糍粑的传统,待春节期间走亲戚时作为馈赠的礼物。

刚出锅的汤圆拌上芝麻豆粉和白糖,又称糍粑。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村民在迎冬至民俗活动上搓汤圆。 

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苏州市民在中华老字号元大昌酒店展示刚购买的瓶装冬酿酒。中国网图片库 王建康摄影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中国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