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坡道,小心一点!”一名身着急救背心的医生左手高举输液袋,右手紧握着轮椅扶手,一边快步走出急诊室,一边轻声提醒着推轮椅的担架工人。
2021年2月2日晚,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门口,一名鼻腔出血不止的高龄患者被推出急诊室,紧急转院。走在前面的“白衣天使”名叫班宇侠,是北京急救中心东城急救分中心的医生。她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处理这类紧急状况经验丰富,却又小心谨慎。“急救工作其实是急、难、险、重,危险度高、风险高、劳动强度大。” 班宇侠和记者介绍到。
十几分钟后,患者顺利转运至北京市宣武医院,从接到患者开始,班宇侠就全程时刻紧盯着患者的状态,不敢有丝毫懈怠。十多年前,班宇侠从一名医院内科大夫走上院前急救的一线岗位。她告诉记者,“各类的急救我们平均每天要出车8到10趟。和院内医生相比,一名优秀的急救医生不但需要更敏捷准确的应变能力和充沛的体能,同时需要具备更好的共情能力,虽然压力大,但是每天把患者及时、安全送到医院带来的成就感,是我热爱这项职业的原因。”
2月12日凌晨零点,除夕夜,北京急救中心东城分中心值班室,班宇侠刚刚把一位临产的孕妇安全送至医院,正在填写值班日志。急救工作没有暂停键,和去年一样,班宇侠除夕夜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除了窗户上新贴的红窗花和一盘干果之外,值班室内一切如常。
新年的钟声刚过,一位脑梗患者家属呼救,班宇侠和同事火速赶往现场,将患者接上救护车。一辆救护车上配置一位医生、一位护士,一位司机和两位担架工,五名员工需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保证最快速度将患者安全送往医院。急救车上,班宇侠认真监测患者身体状况,同时不忘细致的询问患者的病情。
飞驰的急救车外,马路上空无一人,路边的红灯笼洋溢着温暖祥和的节日气氛。急救车内的人无暇顾及窗外,气氛紧张而忙碌。
正月初一凌晨一点,急救车抵达医院,班宇侠和担架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患者推出,临下车门,班宇侠为患者戴好帽子,裹好衣服。“从急救车到急诊室,虽然短短几步远,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这一类型患者,看似不经意的一丝气温变化,都可能对患者病情产生影响。” 回程路上,班宇侠和记者解释道。
下车后,班宇侠和同事们快步推着担架步入急诊室,相互配合默契而安静。“我刚从院内医生转为急救医生时,对这种快节奏很不适应,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夸张。”班宇侠说,作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要一脚“跨”在医院一侧,更要一脚“跨”在社会一侧。作为急救工作人员,在现场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病情,还要关注病人及家属的情绪,有时甚至还需要在事发现场,协助有关部门处理问题。
2018年,班宇侠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除了院前急救之外,她又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人大代表履职。在日常工作中,她与急救人员、病人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对急救工作的看法,将基层调研的案例与经验整理起来,努力成为推动急救事业进步的“助推器”。履职期间,班宇侠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建设、院前急救立法等多份建议。
班宇侠认为,从医疗角度看,院前急救是大急救链的最前沿,是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紧急救援角度看,院前急救也是整个城市和地区公共应急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传染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可能随时发生,我们的城市需要一个由医疗救护、消防、交通、公安等共同组成的城市公共应急防御体系,共同开展救援。”她说,一个快速、有效、联动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在急救领域工作十余年,班宇侠在工作中看到:“近年来我们国家不断加大对急救领域知识的宣传,人们也逐渐树立了急救意识,但还是存在对急救工作不利的因素,例如楼门房间号是否显眼、老旧小区是否安装有电梯等看似居民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急救病人却十分重要。越是方便,就越早将病人送至医院,得到救治。”班宇侠建议,将每年1月20日设立为“国家急救日”。通过“国家急救日”的设立,推动全社会关注急救,促进我国急救体系不断完善,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和社会急救能力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快国家急救立法进程,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全面提高我国急救事业发展水平。
顺利将病人送至医院急诊室,班宇侠抓紧办理完交接,填写工作手册。今年两会召开在即,这是班宇侠履职的第四年,今年班宇侠将关注点放在了呼吁国内安宁疗护病房的建立上,班宇侠说,自己常年在急救一线工作,看到好多病危患者。“比如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他们的身体可能状态非常差了,但是神智是清楚的,他们需要比吸氧、监护这些治疗更好的环境,对病人的精神世界给予一定的关怀。作为家属来讲,也希望自己的亲人临走的时候,是安详的,有尊严的。就目前来看,咱们这种病房还是太少,建设力度和认识度还不够。安宁疗护病房的建设,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的体现。”
视频编导 张文泉 刘凯
摄像 刘凯 张文泉
后期 张文泉 刘凯
图文 董宁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