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乐:与“嫦娥”共同成长的工程师[组图]

发布时间: 2021-03-05 10:06:3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楠

朱晓乐正在开展测试工作。

中国网讯 3月初,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椰风习习。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系统工程师朱晓乐正在现场为新一轮高密度任务做准备。就在不久前,他作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

大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腾飞。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托举嫦娥五号一飞冲天。那天凌晨,朱晓乐望着消失在夜空中的火箭,内心澎湃激昂。作为嫦娥五号测发系统总体工程师,朱晓乐要带领团队对发射场内所有地面测试和发射任务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保证任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发射场,朱晓乐和他的同事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 “技术管家”,但朱晓乐却深知,响亮名声的背后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坦言:“作为航天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执行好国家的航天计划和工作任务,能参与到‘嫦娥’这样的国字号工程任务,是使命的荣光,更是青春的荣光!”

文昌航天发射场火箭测试厂房建设初期场景。

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2年后,朱晓乐从航天工程大学毕业,怀揣航天报国的理想来到祖国西南腹地的川西大凉山。刚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就被分配到了箭上动力系统岗位,参与常规推进剂加注相关工作。

原来,火箭每次发射前,都要进行推进剂加注,而加注人员更是被大家称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因为常规推进剂有剧毒,低温推进剂易燃易爆,都极其危险。上岗后,朱晓乐跟着老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训练,逐渐掌握了动力系统的原理特点。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到嫦娥一号发射时,朱晓乐已经独立胜任了常规加注系统总体工程师的岗位。之后的几年,他又学习了低温加注和测发系统各专业知识,在一次次高密度发射任务中锻炼技术抓总能力。得益于高密度任务的平台和组织的培养,朱晓乐在测发系统迅速成长,嫦娥二号时担任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的他,在嫦娥三号时就已成为发射技术组组长。

同年,国家要在海南建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听到这个消息后,朱晓乐倍感振奋,主动报名,申请到海南工作。作为技术室进驻海岛的首批人员,朱晓乐就这样加入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大军中。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现实条件的艰苦却给朱晓乐上了一课。刚来时,没有地方住,朱晓乐所在的团队甚至要在海边住好几天的帐篷,有时睡到半夜,海风就能揭掉帐篷顶。每天除了要对抗高温高湿的天气,还要跟各种毒虫毒蛇做斗争。一次,同事被不知名的蚂蚁咬了,直接过敏晕了过去,差点要了半条命,幸亏送医及时。有时早上起来,刚一开门,就有蛇盘在门口吐着信子,把大伙吓得不轻。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运抵西昌发射场,朱晓乐开始与探月工程结缘。

苦确实苦,但是大伙再苦不言苦,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不经历一番磨砺,怎么能实现国家、我们民族的“大火箭”梦想!除了参与测发系统例行的建设工作,朱晓乐还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国内外航天发射场、运载器、航天器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规划、创新试验平台规划等工作,不断提升着技术和理论水平,为托举天舟、天问、嫦娥积蓄着力量和本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朱晓乐作为测发系统工程师,全程参与了任务,实现了心中的“大火箭”梦想。

近年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启高密度任务发射状态,除了要负责相关技术岗位工作,还要抓好团队的管理和建设,对于朱晓乐来说,工作更多了,责任也更重了。嫦娥五号发射前,朱晓乐所在团队组织了一次动员,大家不约而同把“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座右铭记在了工作笔记本上。他们埋头扎进任务里,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确保“五姑娘”顺利奔月。

勤奋好学的朱晓乐正在学习技术原理。

后来任务成功,喜从天降。朱晓乐作为发射场参试人员代表,有幸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同事和家人都为他感到万分欣喜。“这份荣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和航天人家属。”谈及此次经历,朱晓乐平静地说道。

从山沟到海岛,一批批像朱晓乐一样的西昌航天人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潜心岗位、耐住寂寞,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奋斗、默默奉献。

“能与‘嫦娥’共成长,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能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是值得的。”朱晓乐眺望着不远处的发射塔架,目光炽热而坚定。(通讯员:何玲 黄国畅)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