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西昌航天 | 铸天链!搭建我国太空数据“中转站”[组图]

发布时间: 2021-04-25 10:00:0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佳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发射。

中国网4月25日讯(黄国畅 郭文彬)13年前的今天,"5、4、3、2、1,点火!"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口令,长征三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冲破重重迷雾、直穿九霄,成功将“天链一号01星”送入太空。

13年来,我国所有的天链卫星均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基于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的天基测控系统,见证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在我国航天发射以及载人航天任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光荏苒,2003年,我国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顺利进入太空。期间,他数次与地面控制站进行“天地通话”,但是,这样的通话十分不易,每次都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那时,我国境内的观测站有效保持通信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开启追梦奋斗的“太空接力”,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中国奇迹。

为何天链卫星如此重要?原来,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逐渐加快,各式各样的航天器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越发繁重的航天器跟踪控制任务、越来越庞大的数据传输量。

对于大多数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航天器而言,它们约每90分钟绕飞地球一圈。受地球曲率遮挡和视线视场影响,在大部分时间里,无法和国内陆基站和海上测量船等地海测控系统取得联系。

而“天链一号01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从此拥有了太空数据“中转站”,可为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天基测控、数据中继与测定轨服务。这相当于把地面测控数传站提升到几万公里的轨道高度,依照各类航天器、飞行器不同的数据应用部门,把它们产生的各类数据分别进行实时转发,形成“目标卫星-中继卫星系统-卫星应用部门”的数据传输整体。这样,既提高了数据回传时效性,又增强了应急协调联动能力。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生动的天地音视频直播,对话的主人公正是航天员翟志刚。此时,他正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执行任务,而这段直播,正是通过“天链一号01星”实时传回地面的。

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内,给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当时,天链卫星与地面站、测量船共同搭建了天地实时视频直播系统,保障授课时长达51分钟。

这51分钟的背后,是天链卫星对飞船超过30000公里距离的陪伴。

2016年,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天链一号”卫星为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飞船撤离、返回及搜救回收提供了全过程天基测控服务。同时,也为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地面“天地通话”“天地双向视频通话”,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细腻的画质,清晰的图像,流畅的语音……从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航天员舱内穿梭、实验的场景尽收眼底。

正是由于“天链一号01星”在轨表现优异,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用户的高度赞扬,加速了后续天链卫星的研制步伐。同时,“天链一号01星”研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中继卫星研制和应用的工程经验,也为后续中继卫星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正是由于天链卫星精准稳定的数据传输,为人们搭起了一条条天地往返的数据“中转站”,使得吟唱千百年的“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现实。

进行长征三号丙火箭吊装。

天链一号卫星由机场运输至发射场。

卫星发射成功后亮起大红屏庆贺。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