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璀璨送“风云” 西昌航天人护送风云四号02星入轨特写[图]

发布时间: 2021-06-03 05:01:4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黄国畅 何玲 等 | 责任编辑: 杨佳

 

    6月3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四号02星发射升空。当庆贺任务成功的“大红屏”亮起,西昌航天人再一次创造奇迹,用成功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徐东升

    时针回拨,漆黑的夜幕下,巨大的探照灯将火箭照射得格外清晰。发射场地面设备系统的徐东升火速从90多米高的塔架上撤离下来,顾不得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在塔架下方深情伫立。很快,他精心守护的塔架就将作为“风云”出征太空的天梯,接受任务实战的检验。

    作为这一轮西昌发射场塔架全面改造的主要技术负责,技术部地面设备团队从去年6月开始,就几乎没离开过发射场。过程中,他们瞄准任务间隙,对发射场塔架系统进行了2轮集中改造,更换了多个大型设备。

    “哪怕一条线缆、一颗螺钉,都是影响任务成败的大事。”徐东升说,直到火箭飞离,他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刘宪秋

    同样,严慎细实的特点也体现在计量室工程师刘宪秋的工作中。开机、接线、调频 ……偌大的计量检定间内,只见她端坐在设备前,全神贯注监视判断着仪器的状态,细致专注的眼睛一如8年前她刚刚调入计量岗位一样,不曾有一丝的松懈和大意。

    “计量是任务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责任重大却枯燥繁琐。发射场上成千上万的仪器仪表、庞大纷繁的设备设施、错综复杂的电磁环境都事关火箭发射的成败。”刘宪秋说,他们完成一次任务的计量工作,就要检定仪器仪表近万个;完成一次标准合格的检定,就要操作设置上千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技术部计量团队便圆满完成了集中鉴定、设备溯源等重要工作,确保了每块仪表、每台设备的正常工作,为“风云”腾飞贡献了一份力量。

孟宴玮

    发射当日,雷达岗位操作手孟宴玮和每次执行任务一样,提前4个小时来到机房,翻开厚厚的记录本,逐项查看设备状态,针对任务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开展预案复习。在火箭升空后,他和同事们便要在这里通过精密的雷达设备观察显示屏上的各种数值和坐标变化,记录火箭的速度和轨迹,并将整合的数据发回中心站。

隋婷婷

    在距离孟宴玮所在点号不远的袁家山上,任职于雷达监控岗位的“航天女将”隋婷婷一刻不停,直到负责的弧段圆满结束才松了口气。来到山头3年,隋婷婷积极投身于QC项目,致力于用发明创造来提高本岗位的工作效率。她说:“组织安排我到这个岗位就是信任我,我就要把这片天扛起来!”

李鹏

    紧盯屏幕,指控中心图像通信岗位负责人李鹏正在处理风云卫星发射的实时图像信息。一间操作机房、两台零部件机械柜、十余台图像显示器、上百根电线电缆,就是他的工作岗位。从最初一无所知的技术菜鸟到如今的图像通信专业大拿,十二年来,他用努力和汗水做到了数百项数值、参数牢记于心。

    曾经亲手护送“风云”上天的他,对“风云”有着特殊的感情。2016年12月11日,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从中心发射升空,李鹏也在中心执行相关任务。“当我看见显示屏上花花绿绿的参数时,真的‘压力山大’。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工作能为航天专家们正确判断提供辅助依据,能为建设航天强国、气象强国出一份力,就觉得这些努力都值了!”回顾工作历程,李鹏如是说。

    当火箭腾飞,“风云”寰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在耀眼的烈焰和成功的喜悦背后,是坚守在这荒山沟里的航天人。他们,像点点繁星,坚守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追梦奋斗照亮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漫漫征途……

    (作者: 黄国畅 何玲 朱晓龙 何东益 照片:郭文彬 杨熙 朱纪涵)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