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大的塔架傲立于群山峡谷之间、剑指苍穹,近日,这里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后续航天发射任务做准备。发射场内迎风飘扬的党旗、工作服鲜红的国旗和火箭上蓝色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构成了一幅西昌航天人用追梦奋斗迎接建党百年的动人画卷。
时针回拨,50多年前,党中央一声令下,大批创业者从“两弹一星”精神发源地挺进西昌;10多年前,又一大批开拓者听从党的号令从西南边陲转战椰林海岛。从大漠奔赴大山,从大山跨越大海,几十年征途,一代代西昌航天人以党的旗帜为最高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最高意志,用忠诚担当让一座座现代化航天发射场超赶工期、拔地而起,让浩瀚太空见证了西昌航天人的无限忠诚。
一路走来,中心血脉相承的是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
党员突击队抢建长征桥
1970年冬,一支队伍在接到命令后义无反顾,从茫茫戈壁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过秦岭,跨过大渡河,来到大凉山,在“长征”一词的发源地安营扎寨,开启了探索浩瀚宇宙的新长征。
奋斗的轰鸣声打破了安宁河畔的寂静。为了赶在雨季到来前完工,1000多名抢建者在党员的带领下分成3批,冒着雨雪,顶着寒风,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建造大堤实施截流,硬是用身体组成了一面人墙……后来,为了纪念西昌航天人在进军太空中迈出的第一步,他们将这座历经千辛万苦抢建的大桥命名为“长征桥”。
红色的记忆里沉淀着红色的基因。“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来到中心史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见证了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的赤胆忠诚与奋斗牺牲,刻录着令人感佩、可歌可泣的腾飞记忆。
相似的记忆,也深深镌刻在了祖国的南海之滨。
文昌航天发射场导流槽建设初期
2007年8月,党中央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并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建设、管理、使用。2009年9月14日,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同年施工全面展开。
“战高温、斗酷暑、住板房、抗台风,万众一心一起干、加班加点连轴转。”创业者们的基因里,跳动着红色的初心:亚洲最大的钢铁之门、中国单层最高的厂房、国内最高的桁架安装、国内最大的液氢储罐、大流量推进剂加注技术、国产自主可控的指挥显示系统……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初心使命代代传承、融入血脉,激励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砥砺奋进,为中国梦航天梦无问西东、绝不言悔。
党旗在发射场高高飘扬
发射场是红色的。在这里,每当出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总是党员带头冲锋。
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西昌、文昌两场航天发射任务的双重考验,中心全体科技人员向疫战、向天行,广大党员主动放弃休假时间,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突击队”,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北斗组网,星耀全球
2020年6月15日晚,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临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任务推迟。
技术问题很快被排查出来,但要重启发射任务,必须先将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安全泄出。
关键时刻,超过半数是党员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加注分队扛起泄出火箭常规推进剂的重任,他们主动组成突击队,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成功完成中心历史上最大规模燃料泄出,创造了中心59颗北斗卫星百分之百成功发射的伟大奇迹。
天舟二号奔向天空,和“天和”牵手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不久前的天舟二号任务中,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2天之内连续进行2次燃料加注泄回,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一个个党员主动请缨、挺身而出!王宇亮、王光义、胡旭东、马亚奇、廖国瑞发射场的5位01指挥员在最关键的时刻一齐上阵,协助各系统开展分析排故工作;总体动力兼一级动力指挥员王磊,一刻不停铆在现场指挥推进剂泄回工作,连续苦干70个小时以上;供气系统指挥员黄腾达坚守岗位做好供气保障,奋战三天两夜近58小时不曾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西昌航天人终于不负众望,夺取了任务胜利!他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他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
自立自强、创新超越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表示,“我们要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血脉基因赓续好、发扬好,持续抓好‘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和中心‘十大优良传统’的培育践行,让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航天报国的初心使命、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接续奋斗的崇高品质等精神内核在中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继续走好我们这代人追梦奋斗创奇迹的新长征。”
(作者:黄国畅 郭文彬 照片:杨熙 朱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