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秘境·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胡蜂养殖成致富经 防虫增收可双赢

发布时间: 2021-07-06 10:33:1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赵娜

在云南德宏山区,胡蜂不仅可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法宝”,蜂群还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中国网76日讯(记者伦晓璇)作为一种有较强攻击能力的昆虫,胡蜂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令人见而生畏。但在云南德宏山区,胡蜂不仅可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法宝”,蜂群还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繁殖快、群体数量大、飞行快、活动范围广,胡蜂可以快速捕食山林间所有害虫,另外,所有胡蜂科蜂群的声音和气味具有强烈的驱虫作用。山林中年复一年自然繁殖生长的胡蜂科蜂类,捕食控制着山林中年复一年自然繁殖生长的害虫,达到了有虫不成灾,天敌种类和害虫种类多样性共存的效果。害虫少了,农民打的农药也少了,生态环境由此能得到极大的保护。

郭云胶展示雌雄蜂交配越冬装置,这种装置能够让蜂王成功交配并越冬,从而让胡蜂养殖技术在全国推广。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郭云胶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授,200812月,郭云胶调入德宏师专,组建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开展胡蜂、竹虫、蚂蚁蛋等食用药用昆虫研究。

 

图为人工规模化培育的胡蜂。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经过研究,郭云胶率先解决了人工批量繁殖胡蜂蜂王、人工规模化培育胡蜂标准蜂群的难题。另外,郭云胶重点开展胡蜂科蜂类除虫控虫试验研究,提出了利用胡蜂蜂群捕食行为、胡蜂蜂群声音特性、胡蜂蜂群气息特性除虫控虫理论、发明了可移动胡蜂除虫控虫技术,并率先在全国推广这一理论和技术。

 

胡蜂的蜂蛹、蜂毒、老蜂、蜂巢是农贸市场上价格昂贵的农产品,图为胡蜂蜂巢。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除了捕食害虫,胡蜂的蜂蛹、蜂毒、老蜂、蜂巢也是农贸市场上价格昂贵的农产品,可以说,胡蜂科蜂类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的天敌昆虫。对养殖胡蜂的农户来说,只有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养殖户参与积极性才会更高。

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唐培科经过努力学习胡蜂养殖技术,很快收获了“第一桶金”。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来自德宏芒市五岔路乡唐培科曾经远离家乡,在天津打工。偶然间,唐培科听说郭云胶团队在德宏养殖胡蜂已有一定成果,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便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学习胡蜂养殖技术。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唐培科经过努力学习,很快收获了“第一桶金”。以此为基础,唐培科成立了胡蜂合作社。

图为唐培科的胡蜂养殖场。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唐培科小时候,淘气的他经常会捉一只胡蜂玩耍,而如今,养殖胡蜂成为了他的致富经。每个月,唐培科要取两到三次蜂蛹,并在十月底前全部收完。通过养殖胡蜂,唐培科每年净收入十二三万元。

郭云胶还开发出了胡蜂蜂毒保健酒、胡蜂蜂毒渗透剂等胡蜂资源系列产品,促成了以胡蜂资源为基础的新的产业和产业链的形成。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在德宏,有不少像唐培科一样的养殖户通过养殖胡蜂实现了脱贫。除了推广养殖技术,郭云胶还开发出了胡蜂蜂毒保健酒、胡蜂蜂毒渗透剂等胡蜂资源系列产品,促成了以胡蜂资源为基础的新的产业和产业链的形成。胡蜂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山区农户参与绿色防控虫害的积极性,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少打农药成为山区农户自觉自愿的行为。


相关新闻:

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在德宏启动

滇西秘境•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走近“中国亚马逊”密林深处的精灵——菲氏叶猴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