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腾飞路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向天图强党旗红。从大漠奔赴大山,从大山跨越大海,组建以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以党的旗帜为最高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最高意志,用忠诚担当让一座座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超赶工期、拔地而起,让浩瀚宇宙见证了西昌航天人的无限忠诚。
泛黄的纸张、工整的字迹、细致的标注……走进该中心技术部,一本沿用了30多年的党费收缴登记本,记录着1986年来气象室党员交纳党费的情况。
翻开登记本,党费收缴情况一目了然,“补交”“多交”等字样也标注详细。登记本虽然不会说话,却用真实的数字和票据默默见证着历史,记录着一代代航天人追梦奋斗的难忘故事。
这本党费登记本陪伴气象室走过了30多个年头
211元,天舟一号任务发射前夕,气象专家郭学文特意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赶回来,在党费登记本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上交了人生中的第235次党费。
1992年,“澳星”发射被迫中止,国内甚至出现了“长城奇耻,国人心寒”的声音。气象室江晓华和同事们彻夜难眠,不约而同地向组织上交了特殊党费,自发成立党员突击队,一头扎进了发射场,立誓要用火箭的再次腾飞为中国航天找回失落的尊严……
时代在变、方式在变,不变的却是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如今,这本泛黄的党费登记本,成为该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砥砺前行。
原来,发射场是红色的,那是党旗照耀的颜色。每当出现急难险重的任务,党员们总是带头冲锋。
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西昌、文昌两场高强度发射任务的双重考验,中心全体科技人员“向疫战、向天行”,广大党员主动放弃休假时间,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北斗组网收官之战
2020年6月15日,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临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任务推迟。
关键时刻,超过半数是党员的地面站加注分队扛起了泄出火箭常规推进剂的重任。他们主动组成突击队,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不辱使命,创造了该中心北斗卫星发射百分之百成功的伟大奇迹。
党旗在发射场高高飘扬
千里之外,该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巨大的发射塔架傲然矗立,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天天汗水湿衣裳,地源小学住板房。安全帽下晒黑脸,电动车上业务忙。”一个个顺口溜,形象生动概括了当年航天工作者的艰苦状态。自2009年开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科技人员把工地当阵地,把建设当会战,周末假日连轴转,历经5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发射场。
建设完成后的铜鼓岭测控区
与文昌航天发射场隔海相望处,铜鼓岭测控区被称作“万里海天第一棒”。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之前,这里还是巨石遍地、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
时针回拨,2013年,文昌指控中心党员干部带头进驻铜鼓岭。孤悬荒岭,三面都是茫茫大海,用水难、用电难、住房难,成为进驻之初的“三大难”;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十八级惊人大风让固定设备的钢索几乎就要支撑不住。危急时刻,党员冲锋队挺身在前,他们以绳索相互联结,短短100多米,硬是爬行了十几分钟,才顺利保住了测控设备。
美丽的西沙
海风吹拂着小岛,透明的海水宛若琥珀。在该中心西沙卫星观测站,西昌航天人斗天斗地斗风浪,种花种树种信仰。
据悉,在这里,常年高温高湿高盐雾,无淡水无土壤无社会依托。上岛初期,面对艰难困苦,驻岛党员自发形成了“舱室不够睡甲板、淡水不足后洗澡、补给紧缺少夹菜”等传统。近年来,这些传统拓展为工作有党员责任区、任务有党员先锋岗、攻坚有党员突击队,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总是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为圆满完成卫星观测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生生不息,是为祖国。
“我们要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血脉基因赓续好、发扬好,持续抓好‘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和中心‘十大优良传统’的培育践行,让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航天报国的初心使命、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接续奋斗的崇高品质等精神内核在中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继续走好我们这代人追梦奋斗创奇迹的新长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作者:黄国畅 何玲 于欣禾 照片: 郭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