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红色文化闪耀城市荣光

发布时间: 2021-08-24 13:59:05 | 来源: 中国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四川省东北部是红色革命老区,山高林密,红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这里流传着数不清的传说和故事。在这里,旺苍这座山区小城便是这片红色之中最为耀眼的存在。

在旺苍县城城边,一片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低矮街巷,被完好保存下来,这就是中国红军城。

中国红军城由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三条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两条小巷构成,三条街道总长1300余米,宽约4.5米。汇集了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46处党政军主要领导机关旧址,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之一,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一楼一底,延续了川北清代、民国时期典型的木架穿斗建筑风格。街头东大门墙上“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巨幅标语,为古街打上深深的红色印记。

中国红军城内的3个主要纪念馆免费开放,游客和市民随时能进去感受当年红军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情形。

龙潭街是中国红军城的主街,龙潭街73号,昔日的财神庙还保留着雕梁画栋的门脸。这里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旧址,如今改建为纪念馆。一进门,红色的将军榜跃入眼帘,将军榜展示了144名将军名录,他们曾经在旺苍战斗生活过。

位于文昌街的工农剧团旧址纪念馆里,立着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织毛衣的雕像。讲解员告诉记者,生活中的徐向前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是唯一会织毛衣的元帅,人称“布衣元帅”。

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能感受到浓郁的烟火气。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被服厂里,74岁的旺苍居民王文直开着“老城缝纫铺”,40多年来一直辛勤劳作;曾经的工农剧团附近,60岁的何建堂做了30年的饼,做饼的手艺是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当年红军在旺苍的时候,何建堂的父辈就做饼支援红军,现在的店名也叫“红军饼”;93岁的文开善依旧在药材铺工作,当年红军来旺苍时,他只有几岁。川陕省工农银行旧址成为展示旺苍县脱贫攻坚农产品的一个窗口,这里有每天要卖上千个当地的“枣林皮蛋”。

80多年过去,铭记着红军历史功绩的红军城,不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也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夏日炎炎,驾车到距该县县城38公里的木门镇柳树村的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旧址门前,来来往往的人总要驻足观望这座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的四合院建筑。

8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召开了高级军政干部参加的重要军事会议,史称“木门会议”。

今年2月份,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暂停对外开放,经历又一次专业而细致地保护性修缮,正以“修旧如旧”的新面貌拥抱建党百年。

“这次修缮,主要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对馆内原有展品进行充实,对陈展的方式进行提升。”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馆长邓全龙告诉记者。

纪念馆周边,绿色植被比往年多了,各种花儿也竞相开放。

“以前只栽有桂花树,如今已增加了40余个品种的树种和花卉。”邓全龙说。除了对植被进行提档升级,还对室外的文物保护点进行保护性修缮,部分文物要建亭保护。

“修缮后的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将分陈展核心区、石刻标语展示区、红色廉政故事三个展示区。”邓全龙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旺苍县对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建筑进行过多次修缮,每一次修缮,都是为了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到这里瞻仰的观众都能汲取初心力量,蓄力前行。”邓全龙说。

木门会议是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对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的作用极其重大。

近年来,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一馆多能”作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融合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对县内外各类组织、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木门镇柳树新村位于木门景区境内,紧邻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背靠万亩生态有机茶园。

“不仅要让村子变美,更要让村民有收入。”旺苍县木门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周凯说,当前,木门镇正大力发展民宿经济,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全村致富。

近年来,木门镇依托旺苍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挥木门寺景区核心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开发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体验式服务,高效扶植优质星级农家乐、星级民宿、以及以广元黄茶、木门醪糟等为代表的土特产品,走上了一条鲜明特色的农旅结合发展道路,去年实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2.55万元。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为旺苍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