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先生故居

发布时间: 2021-08-25 17:15:5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赵娜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金华义乌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又返回故乡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5月,他前往上海,任《新青年》编辑,又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酝酿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后因与陈独秀发生矛盾而退党。此后,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49年后,陈望道历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1920年代,白话文与文言文并存,当时白话文尚未达到普及程度。陈望道先生当时用白话文来翻译这篇《共产党宣言》,必须要花费很多时间。不仅如此,陈望道最终的翻译修辞精美,充分展现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用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而因为翻译时太过专心,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粽子吃的故事,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美谈佳话。


分水塘是义西夏演乡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周围山峦重叠,邻着浦江县。因这里的水流分别流入义乌和浦江,故称分水塘。1891年1月18日,一位给中国的命运带来直接影响的人物--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望道就诞生在这个村子里。

陈望道故居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开间前檐有天井,设有照墙。

古居右角不远处是陈家的柴屋。1919年,陈望道从日本留学回来,因提倡思想解放,被当局以“非孝”、“废孔”和“共产”、“共妻”的罪名而遭查办时,回到家乡,并在这柴屋中首译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后来,柴屋焚于火中,而他翻译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革命“盗取”了“天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

陈望道故居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珍贵书籍,是让人们了解革命的绝好教材。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20年10月27日,成为浙江省首批青少年红色基因15家传承基地之一。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