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21-08-25 17:06:55 | 来源: 国家博物馆 | 作者: 国家博物馆 | 责任编辑: 赵娜

五四运动后不久,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一】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关于党的名称问题,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同意。张申府回忆说:“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就写信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这没有确定,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这才是第三国际的意思,我们回了信。”

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任书记,主要成员包括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施存统、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周佛海。

  图1 老渔阳里2号旧址

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在创刊之时,就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旗帜。创刊时间的选择也很有纪念意义,这一天是苏俄十月革命纪念日,这说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就是继十月革命之后诞生的共产党组织。

《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为了保密,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为其撰文或发表译作,均不署真实姓名。每期称之为《短言》的社论文章根本不署名。现根据资料查证,创刊号上的《短言》是由陈独秀写的,文中理直气壮地阐明了在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共产党的主张,指出:“要想把我们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团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

  图2 《共产党》

【二】

《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等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楚。对此,陈独秀表示:“我们不必做中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发表一个《共产党宣言》,我们只是要做边学边干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生,现在可以先将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党纲和政纲留待正式成立以后再去决定。”

成立三个月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大约2000多字,分为三个部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争斗的最近状态。

宣言重申了《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揭示的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原理,指出:“阶级争斗从来就存在人类社会中间,不过已经改变了几次状态,因为这是以生产工具的发达为转移的。”

宣言表示坚信《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以及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结论,强调无产阶级努力的发展和团聚“会使资本主义寿终正寝的”。

宣言公开阐明自己崇信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经济剥削、没有政治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革命的关键在于“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

宣言全文用“共产党”7次,用“阶级争斗”14次(另用“阶级冲突”1次),用“无产阶级专政”8次(另用“劳农专政”1次),用“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社会”16次,用“资本家”、“资本主义”、“资本制度”28次,提到“俄国”、“俄罗斯”有10次。

《宣言》当时没有对外发表,仅作为接收党员的标准,但它实际上起了临时党纲的作用,为后来一大的党纲奠定了基础。

图3 《中国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后来在《党史资料汇编》上读到了这篇《中国共产党宣言》,并写了一段重要批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但土地国有是不正确的。没有料到民族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更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

这几句言简意赅的批语,既肯定了这份历史文献作为党的革命纲领“是基本正确的”,又指出它在革命阶段、土地纲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以及革命斗争主要形式等方面存在认识错误或不足。

图4 毛泽东的批语

【三】

毛泽东推荐的“三本书”

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曾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社会主义小丛书》,其中包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以及以“新青年丛书”名义出版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陈独秀委托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的早期著作《阶级斗争》等,向广大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比较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图5 毛泽东推荐的“三本书”

此外,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还帮助店员工会创办了通俗刊物《伙友》,陈独秀撰写了《发刊词》。邵力子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逐步变成了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陈望道、李汉俊、施存统、沈玄庐、沈雁冰等积极撰写稿件,介绍俄国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使该报的影响更加扩大。

图6 《伙友》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四】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从《新青年》创刊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大批进步青年涌向北京、上海,要求学习新的知识和革命思想,请求给以指导和帮助。为此,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陈独秀等指派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并联系袁振英、叶天低、金家凤等8个青年于1920年8月22日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C.Y.),俞秀松任书记。活动地址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

为了支持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陈独秀、杨明斋、李达、沈玄庐、陈望道等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并为青年团进行了多次讲演。特别是吸收第一批团员参加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使他们得到考验和锻炼。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向全国各地寄发信件进行联络,在北京、长沙、天津、武昌、广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青年团,成为建党前后十分活跃的革命青年组织,起到了党的助手和后备队的作用。

  图7 刘少奇1921年1月17日填写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履历调查表

【五】

外国语学社

为了培养干部,学习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并为输送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1920年9月,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社址设在新渔阳里6号。由杨明斋任校长。

该社以公开办学的形式掩护党、团的各种活动。俄语教员由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和王元龄担任,日语教员由李达担任,法语教员由李汉俊担任,袁振英担任英语教员,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理论课主要由团的书记兼学社秘书俞秀松担任,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人也被邀请担任辅导。这是共产党初创时期为培养干部所建立的第一所学校。该校采取公开刊登广告招生的办法,既为该校做了掩护,又扩大了影响。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来到上海入校学习,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负责为外地的学生安排食宿。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每月生活费只有5元左右。任弼时等人住在别处,他们5个人包了4个人的饭,省下1个人的饭钱以作他用”。第二年7月,该校选派赴莫斯科学习的就有30余人,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陈为人、任作民、俞秀松、王一飞、蒋光慈、傅大庆、曹靖华、汪寿华、韦素园等,其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图8 新渔阳里6号旧址

1920年11月初,陈独秀接广东省长陈炯明电,请他到广东主持教育,提倡新思想,发展新文化。陈独秀提出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广东收入1/10拨充教育经费;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学说趋同等3个条件,陈炯明应允。陈独秀又写信给李大钊征询意见,李大钊复函支持,认为可以将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思潮广泛带到广东去,还可以在那里成立共产主义者组织。

12月17日,陈独秀乘轮船从上海绕道香港赴广东,他留下的书记一职由李汉俊担任,李达担任《共产党》杂志主编,《新青年》则由陈望道主编。陈独秀的南下进一步推动了广东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加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步伐,使1921年间的全国革命形势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新局面。

【相关阅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始传播

【展览信息】

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展期:2018/5/5 - 8/5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1-南3展厅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