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史回顾|神州十一号:航天员驻留天宫二号30天 创造新纪录

发布时间: 2021-08-26 17:10:1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点火。牛博摄影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 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 575 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2次应用性飞行。

长征二号F 遥十一火箭与之前发射神舟十号的长征二号F 遥十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237次飞行。

图为等待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中国网牛博摄影


三大目的和四项保障措施


10月16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绍,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两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其间,两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武平还表示,将在神舟十号的基础上,采取四项措施保障航天员健康生活、高效工作。


一是医监医保方面。飞行期间将综合利用医疗问询、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以及心肺功能检查等手段,定期对航天员实施健康状态评估;更加注重加强舱内微生物控制,并配置了预防治疗药品和有关医疗器械,来确保飞行期间航天员的健康。此外,这次任务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来解决航天员的在轨“看病”问题。


二是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方面。配备了防护装备和锻炼设备,尽可能降低失重给航天员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使用套带,解决飞行初期出现的头晕、鼻塞等不适反应;通过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车锻炼、穿着企鹅服工作,对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和骨丢失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防护。


三是营养健康保障方面。武平说,这次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航天食品,种类有近百种,食谱周期达到5天,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同时还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增强了食品感官接受性,任务期经过了航天员的试吃,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应该说,这些食品可以满足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的能量摄入和营养需求。”


四是心理支持方面。针对本次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的特点,将加大飞行期间对航天员的心理支持力度。在专业心理医生支持、亲情交流、航天员团队支持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技术支持手段。比如: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升级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统,航天员可以随时和地面沟通信息、传递邮件,与亲朋好友进行音视频交流,以此来缓解航天员的压力,保证航天员的心理健康。

2016年10月17日,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出征现场。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影 



景海鹏三次出征 陈冬终圆飞天梦


10月17日上午4时许,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举行。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和陈冬从问天阁受命出征,开启令全体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此次太空飞行任务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陈冬担任指令长助手。这是继执行神舟七号、神舟九号任务后,景海鹏第三次飞天,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

景海鹏1985年入伍,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训练,在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2年6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在谈到为何选择第三次出征太空的时候,景海鹏说:“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太空飞行是我的事业,更是我崇高的使命。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风险乃至危险,但我喜欢、热爱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多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非常荣幸,我能够第三次出征太空。”

2010年5月,陈冬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训练,陈冬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通过了各项考核,于2016年6月正式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乘务组。

飞上太空,梦想终于实现。对陈冬来说,任务只是完成使命道路上的一个考核点,“我只是完成了一个考核,还要向着下一个目标继续前进。”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模拟图


完成高难度“太空之吻”

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

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19日1时11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二号逐步靠近。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后,神舟十一号开始向天宫二号缓缓靠拢。3时24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自动交会对接实施期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值守,密切监视着飞船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认真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迅速准确地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按照任务实施计划,2名航天员随后从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尤其是两者从相距120米到最终完成对接的阶段,难度最大、风险最高。为了让它们能在以8倍于子弹的速度下毫厘不差地对接在一起,技术人员对光学成像敏感器实现了升级。

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主任设计师龚德铸说,太空中阳光照射强度是地球上的三到五倍,很容易“亮瞎”飞行器的“双眼”,就像开车时被对面来车晃了大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视力,因此以往交会对接要选择光线合适的时机进行。

与天宫一号上运用的一代产品相比,升级版敏感器的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均大幅提升,即使被晃了眼,视力恢复时间也能从原来的十秒缩短到几百毫秒。由此,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可以实现准全天候实时对接,可保障航天器突发维修补给或航天员应急救生。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驻留天宫二号30天 创造新纪录


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19日凌晨6时32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向地面报告对接完成后,根据地面口令,两名航天员解开束缚带,从座椅上缓缓起身,依次打开返回舱舱门平衡阀和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两名航天员在轨道舱脱下舱内压力服,换上蓝色工作服。

在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验舱舱门,随后两名航天员以漂浮姿态依次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后续,航天员在舱内按计划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016年11月18日,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驻留30天后,景海鹏、陈冬按计划返回地球,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北京时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3时 11 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13时 59 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