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映照航天路|老李的“笔记”

发布时间: 2021-09-20 15:59:3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看着机房里显示的“热烈祝贺……”大红屏,文昌通信站光传输技师李荣斌坚毅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九月的海南,热意丝毫未减。这天清晨,抱着笔记本,跨上公文包,李荣斌径直向机房走去。老李的笔记本,棕色皮儿,泛着黄,A4纸张大小,其实,就是记笔记常用的那种稍厚普通硬抄本,20多本摞起来有两米厚。

25年,设备的操作、保养、检查的各种问题情况,都清楚记在老李的笔记本上,多年的记笔记习惯,让他的手指略显畸形,总像握着什么。他炯炯有神的双眼,却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一个心怀使命的人,对工作必然会精益求精,眼睛里容不下半点“沙子”。

老李是最早来到海南参与发射场建设的航天人之一,刚到文昌就加入了航天光缆敷设的施工队。有人是通信出身,有人是工程出身,对通信施工根本就没接触过,需要教授和帮带,“我们很多是从各个岗位抽调过来的,对业务不是很熟悉,为了把他们尽快地培养起来,把教材跟岗位密切相关的操作、理论变成一本书,让大家来学习。”于是他就从最基础的工具器材开始介绍:这是穿管器、这是人井扳手、这是加强芯,如何开剥电缆、如何制作端头,线要怎么放、缆要怎么穿……操作顺序不对不合格,细节处理不到位不合格,做得不美观也不合格。宁可施之过早,不可施之过迟;宁可施之过严,不可施之过宽。

老李起初就给大家透了底,这是技术要求,更是责任使命。

李荣斌

白天正常执行任务,晚上抽空编写岗位教材。海南天气炎热,头顶一轮烈日,没有一丝风,树木都显得无精打采。当时还没有空调,房间里只有吊扇,电力也无法正常供应。晚上老李将门窗全部敞开,还未写上几笔,周围的蚊虫就“围攻”过来,好不容易完成今天的记录,早已是满头大汗。望向窗外的红土路,老李的思绪飘远。

晴天土飞扬,雨天两脚泥,他们住的地方的就像间歇泉时断时续。生活用水供应不上,只能用消防车将水送到楼下,有人用盆端,有人用桶抬,以致于大家用水时都格外节约,洗完脸洗脚,洗完脚留下来冲厕所,感觉将水用到了极致。其实自从准备来文昌的那一刻起,老李就把苦嚼碎了,吞咽到了肚子里。这也是很多航天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老李看来,二十几年的挥洒汗水,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光缆经过的土地。他说,面对密密麻麻的线路,只要报出公里数,就能说出在哪个位置,有没有接头。

在坚守中寻找乐趣。闲暇时间,老李除了跑步、打乒乓球、写作,还经常看报纸看新闻学理论,学习党的新进思想和相关政策法规。他发表的各种散文、诗歌已有上千篇,其中记录生活、工作的文章数不胜数,每一篇都饱蘸深情。因为都是亲历者,都是参与者,都是见证者,都是文昌航天人。

如今,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的壮阔还萦绕于耳,老李父母打来电话祝贺的时候,儿子也加入了进来。挂掉电话,老李的肩膀往下沉了一沉,似是卸下了这些天的忙碌和疲惫。拿出笔记本,忆起一天所历之事,提笔即书,不知不觉心下满了几分。这一刻,早已被镌刻在了史册,这一刻,早已铭刻进了记忆,根深叶长,四季常青。

“干一种工作,做一种事业,过一种生活,有时真的没有过多去计较得失,有时真的只是为一份单纯的执念,为一份来自他人的信任,为一份传承而来的责任感。”李荣斌这样说。


(作者:张艺 周琪)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