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建党精神中汲取航天报国精神力量[组图]

发布时间: 2021-09-30 09:48: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玉磊 黄国畅 | 责任编辑: 董宁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9月2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向4月29日从这里出征的“天和”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送出第二件太空“包裹”,向祖国华诞献礼。

    一心两场,两场一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51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梦星辰大海,从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断汲取航天报国磅礴力量,凝结形成了西昌航天精神和海岛创业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建设航天强国,这是西昌航天人对理想始终如一的坚守。

     36000公里,这个轨道高度,约是东方红一号卫星高度的数十倍。

 

    1984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任务,就把目标锁定在这一高度。

    4月8日19时20分,轰鸣声打破大凉山的寂静,我国首枚低温动力运载火箭——长征三号,搭载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一飞冲天,在地球之外36000公里开辟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仅有的5个国家之一。

    1990年4月7日,我国首颗国际商务卫星“亚洲一号”从西昌远征太空,中国步入世界航天舞台;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直赴苍穹,圆中华民族千年揽月梦;

 

    2016年11月3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首飞成功,标志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收官卫星在西昌完美出征,提前半年实现全球组网;

    2021年4月29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奔向寰宇,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建设航天强国之路,是一条不断让梦想成为现实的漫漫征途。

    然而,这条征途并非坦途,充满着血与火的考验。几十年来,面对数次失利,西昌航天人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始终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践行真理。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十六字方针”“双想”与“归零”、引进与再创新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把成功作为信仰”……在中心航天发射组织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中,处处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凝聚出的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辩证思维,指导西昌航天人一次次实现‘万无一失、圆满成功’,引领西昌航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砥砺前行、创造奇迹。”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

 

1986年2月21日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北斗”,这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母港”,这是一张特殊的中心名片。

     自2000年开始,中心承担了我国44次所有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任务,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将59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中心共进行了32颗北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的奇迹。

    其中,“一波三折”的北斗三号收官之战,铭刻在中国航天史上,也铭记在西昌航天人的心中。

    时针回拨至2020年6月。之前,因2次航天发射任务失利,发射时间由5月调整至6月。15日晚,火箭在临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再次推迟。

    技术问题很快被排查出来,但要重启发射任务,必须先将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安全泄出。

    燃料加注,极其危险。燃料泄出,比加注危险百倍。

     关键时刻,中心超过半数是党员的加注分队扛起泄出火箭常规推进剂的重任,他们组成突击队,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的技术难点。

    6月20日,经过48小时的连续奋战,加注分队圆满完成了燃料泄出工作,再一次创造了中国奇迹。在这背后,更是数以百计西昌航天人对党的事业勇于担当,对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懈奋斗。

    6月23日,中心再次实施加注发射,成功将最后一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提前半年顺利完成了北斗全球组网任务,建成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全球导航系统,彻底摆脱在导航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北斗应用

风云应用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986年2月11日,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开启了中国卫星通信时代,使电视、电话等现代文明设施,走进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千家万户。

     “知冷知热百姓星”是中国人对“风云”卫星的美誉。

    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1年来,我国先后成功发射18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其中9颗都从西昌奔向太空。目前,8颗在轨卫星形成了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星座,气象卫星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十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先后将鑫诺、中星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卫星送入太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北斗全球组网


北斗三号任务常规推进剂加注场景

 

    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

    同样,一种精神,只有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挫折失败的磨砺,才能浸入骨髓、刻骨铭心。

    1992年8月14日清晨,首枚“澳赛特B1”卫星终于在世人盼望中从西昌升空入轨,但是3月22日黄昏首次发射中止时的情景却令人难忘。

“紧急关机!”刹那间,火箭的6台发动机以近2000摄氏度的高温喷射着火焰,整个发射场被棕黄色的烟雾所笼罩。

“由于点火时的冲击力,当时火箭和卫星只能靠着一个防风螺栓在支撑,随时都有倾倒爆炸的危险。”中心总工程师钟文安回忆说。

在切断电源,确认火箭二级不点火后,发射场许许多多的党员、科技人员勇敢逆行,投入到这场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星箭保卫战。

最终,西昌航天人用智慧、用鲜血、用生命保住了澳星、保住了火箭、保住了发射场,并在5个月后再次发射取得成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历史上,不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和故事。

我们忘不了,主动下罐救人,中毒昏迷七天七夜苏醒过来的谢兆胜;

忘不了,风云二号D卫星发射加注时,连续一晚在有毒气体里操作排故的刘哲理;

忘不了,“胖五”首飞发射日,冲锋到箭上奋战的陈世永; 

忘不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常规推进剂泄出任务中,第一个上塔操作的周习震,等等。

我们更忘不了,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32名烈士……

还有“西昌航天百战群英”“01指挥员天团”等一大批航天战将、科技精英、金牌工匠,他们都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都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祖国的年轮里。

他们身上闪耀着西昌航天人“豁出命去保成功”的精神品质,用成功捍卫航天人的忠诚、荣誉、尊严和名节。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铸就的。

    在西昌航天人心里,对党最大的忠诚、对人民最大的负责就是“周密组织实施,确保圆满成功”。

    2020年1月23日,新冠疫情全面来袭。

    一箭四星!计划2月20日发射的任务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中心的首次发射,是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次航天发射。

    这是一次抗疫之战,更是一次信心之战。

    “疫情必须防控,任务不能暂停。决不能让疫情影响国家重大发射任务!”疫情初始,中心党委树立“非常意识”、进入“战时状态”,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和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形势。

    他们及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紧前筹措各类防疫物资,动态完善发射场区管理、疫情报告、测温消毒、隔离观察等26条常态化防控措施,精心做好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工作,疫情防控实现“零疑似、零感染”目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山沟里、海岛上,在火箭吊装、测试、加注等工作现场,中心党委班组成员蹲住一线,认真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和航天发射任务,亲切看望慰问科技人员。

    党旗在疫情防控和航天发射一线高高飘扬。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发射场很多岗位人员都无法及时返岗,人手非常短缺。许多党员主动放弃休假时间,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犹如一颗颗螺丝钉紧紧地铆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突击队”,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支委把关、每个系统都有骨干负责、每个点号都有党员驻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疫情防控 “两个万无一失”,用任务成功报效祖国,用成功为祖国加油。

    向疫战、向天行。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航天发射攻坚战中,中心还涌现了白春波与朱君芳、李文超与陈璇等“战疫”夫妻,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伉俪故事。

    “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回眸中心51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这些实践中凝练出的精神,是一代代西昌、文昌航天人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中心主任邓洪勤说。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