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佛山12月20日讯(记者杨佳)在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博士后工作成果展示会现场,一层层绿色的蔬菜在LED灯的照耀下格外抢眼。
“这是家庭式的蔬菜栽培机”,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黄志坚走上前来告诉记者。
黄志坚向记者描述了它的应用场景,“在家庭可以做成阳台农业,通过水培的方式,一个月收获一茬蔬菜,只需要一次加入营养液。”
这个项目背后有哪些科研工作作为支撑呢?黄志坚告诉记者,主要在灯具的开发、光照时间和强度以及水肥的控制等方面都有设计。他解释说,不同的植物对光谱的反应不同,蓝紫光对叶菜生长较好,而红橙光对果蔬类生长更有益,因此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开发不同颜色以及亮度的灯光进行调节。同时通过水肥控制,还可以实现蔬菜的营养强化、品质优化。例如,某种微量元素的定量添加,以及果蔬味道的强化或减弱。
现在各类不断成熟的产品和种植技术,都是科研人员不断努力的结果。
黄志坚把记者带到了农产品展示区,他拿起一个苹果递给记者,“你看看这个头,闻闻这味道,隔着口罩都能闻到清香。 这是脆甜型”,他对记者说。
标签上写着:“华红2号”,2020年通过新品种登记,平均果重320克,果肉淡黄色,肉质松脆,汁液多,味酸甜浓郁,有香气。
说到新品种,黄志坚解释说,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培育这些新水果大约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这意味着,2010年之前,科研人员就开始为“华红2号”的项目忙碌了。
在我惊叹之余,黄志坚手指一旁的家猪模型说,“培育畜禽品种的时间更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展台展出了两百多件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有螺蛳粉、牛肉干等加工食品,也有玫瑰鲜花超微细胞液、蜂胶胶囊等美容护肤保健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交流。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还并不是农业强国。其中,种子是一个薄弱环节。展台上一排农作物种子,自然也少不了受到关注。
对于育种的问题,黄志坚告诉记者,他并不掌握全部情况,但愿意分享两个故事。
有一个番茄培育项目。科研团队为了找出口感更好的番茄,专门找了两百多人对四百多种番茄进行品尝评分。通过基因组学分析,找出9亿碱基对、3.5万基因与33种决定番茄风味物质的关系,花费了2年时间培育出了“深爱”1号番茄。如今,深爱系列共推出了10个品种,含有番茄红素的红番茄、含有黄酮的黄番茄、含有花青苷的紫番茄……
黄志坚说,现在这个产品很成熟,项目已经获得融资,不断在市场上推广。
这个项目是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带领的团队在做科研攻关。那一年,这项研究登上国际知名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封面。
另一个是马铃薯育种的项目,也是黄三文带领的团队在科研攻关。他们用马铃薯二倍体替代四倍体育种,用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繁殖,突破了百年来马铃薯育种的难题。用2克种子就可以种植1亩地,以往则需要200公斤马铃薯块茎。
黄志坚说,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这个过程也许很缓慢,随着政策引导和发展环境的完善,大家对未来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