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岸带:外表是千姿百态,内里是无数宝藏

发布时间: 2022-01-14 21:32: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韩得尔

   中国网讯  海洋深邃而美丽,覆盖了70%以上地球面积,当你站在海边远眺深蓝海洋,是否会想:大海的尽头在哪?答案是海岸带。它连接着海洋和陆地,是两者间互相作用的“地带”,即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海岸带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资源种类丰富多彩,这里有碧海蓝天,有椰影婆娑,有海鸟翔集,有浪花翻腾,还有涛声阵阵……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近海岸带大家族,感受它的迷人气质。

揭开海岸带的神秘面纱

全球海岸带长达44万公里,能够绕地球赤道11圈,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国家贸易货运量的99%通过港口运转。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岸带资源。我国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多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

通常来讲,海岸带有三种气质形象:一种是阳光外向的“潮上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岸,常出露水面,蒸发作用强,地表呈龟裂现象,有暴风浪和流水痕迹,生长着稀疏的耐盐植物,常被围垦。第二种是阴晴不定的“潮间带”,指的是我们常说的海滩,这一地带周期性地被海水淹没和露出,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滩面上有水流冲刷成的潮沟和浪蚀的坑洼,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场所。第三种是内敛沉着的“潮下带”,指平均大潮低潮线以下的潮滩及其向海的延伸至波基面部分,水动力作用较强,沉积物粗,也叫做水下岸坡。

海岸带千姿百态,生态系统庞杂,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也是海洋开发、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地位十分重要。

海岸带具有重要地位

海岸带不只是“偶像派”,还是硬核“实力派”。作为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海岸带分布有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海湾、河口等形式多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海岸带不仅可以建造港口,同时海岸河口区域饵料丰富,是大量鱼类生长和孵化的场所,为全球提供1/4初级生产力和90%的渔场分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岸带蕴藏的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存在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凭着过硬的本领,海岸带为自身赢得了重要地位,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也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岸带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国家开始实施 “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旨在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全面推进了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工作,优化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海岸带的脆弱和“悲伤”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强大的海岸带也露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海岸带城市化的发展,填海造陆活动愈演愈烈,大量的红树林遭到砍伐,再加上陆地作物过量施肥越来越严重,全球近海普遍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岸线侵蚀淤积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海岸带生态系统弱化致使地球上一大部分蓝色碳汇消失。

据统计,全球有50%的滩涂、35%的红树林、30%的珊瑚礁海岸丧失或退化。目前,我国海岸带的生态压力同样不容乐观,自然海岸带线从20世纪中期的1.48万公里下降到2014年的6500公里。

“金色海岸”面临被蚕食、撕裂威胁的现实警示我们,即使海岸带有丰厚的宝藏,也不能肆意挥霍和亵渎。在人类掠夺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报复着人类。对环境的任何一次破坏,无论大小,都是对海岸带的一次损耗,倘若视而不见,默许纵容,那么久而久之,再可观、再丰厚的宝藏也终将被消磨殆尽。

开展地质调查是保护海岸带的基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各级政府作出了很多努力,共同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

为有效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依托职能定位,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立足海南,面向广东广西,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

海岸带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所有人的不断努力与坚持。保护海岸带,从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地质调查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供稿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