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进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 探秘亚洲最大轨道交通“大脑”

发布时间: 2022-02-14 17:25:3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赵娜


图为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中国网北京2月14日讯(记者郑亮 伦晓璇)每天开行超10000列,运送乘客超千万人次,轨道交通已成为北京市民出行的最佳选择。2月14日上午,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中外记者探访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调度大厅,探寻地铁“大脑”高效运转的秘诀。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简称“轨指中心”)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路网管理中枢,主要承担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协调与应急处置、票款清分清算与一票通卡发行管理、运营信息汇总与统计分析、运营评估评审、网络化运营设备设施系统标准化管控工作,以及研究提出有关票制票价调整意见等工作职责。

据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自1953年开始筹划地铁建设,1969年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这也是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截至2021年底,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共有27条线路,运营里程783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已覆盖了北京市16个行政区中的12个,其他4个区由市郊铁路提供服务,也就是说轨道交通覆盖了100%的北京市域,中心城750米范围内站点覆盖率达到27%。轨道交通已成为目前北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对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大城市病,构建绿色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参观厅,记者俯瞰轨指中心一期指挥调度大厅。直径长达63米的圆形大厅内,一个巨型显示屏矗立于中央、13个扇形区域环绕四周。这里就是北京轨道交通”大脑“,中间的大屏实时反映着路网各线的运行情况,一个个移动的小圆点,代表着一列列穿梭运行的地铁列车。据轨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枢。

据介绍,轨指中心建设了智慧调度指挥平台,对全路网各线路的列车运行、设备运行、客流组织等进行全方位的集中监测,并依托大数据、视频分析等技术,对路网运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工,支撑路网运营指挥调度工作,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或处理相关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当前,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其轨道交通的发展也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1年北京申报08年夏奥成功时的2条线路、54公里运营里程,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时8条地铁线、200公里,再到今年冬奥会时的27条地铁线、783公里,以及两条以奥运命名的线路,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奥运情”“北京梦”,也见证了北京“双奥之城”的蝶变。


图为轨指中心一期指挥调度大厅,这里是北京轨道交通”大脑“,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枢。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图为轨指中心一期指挥调度大厅,这里是北京轨道交通”大脑“,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枢。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图为由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与生产制造下线的第一辆市域列车真车车头,该型列车最高时速可达160km/h,将在2024年开通运行的平谷线上投入使用。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北京自1953年开始筹划地铁建设,1969年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截至2021年底,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共有27条线路,运营里程783公里。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记者体验地铁模拟驾驶。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地铁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模型,这体现了北京轨道交通在引领城市发展、推动产城融合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图为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展厅内陈列的地铁模型。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图为不同时期的地铁车票和纪念票。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轨道交通已成为目前北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对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大城市病,构建绿色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


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奥运情”“北京梦”,也见证了北京“双奥之城”的蝶变。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