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中国非遗与现代设计激情碰撞 中外媒体记者探访“艺术园区5.0版本”[组图]

发布时间: 2022-02-16 14:14:3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佳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觿堂文化智库是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的八个智库园区之一。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中国网北京2月16日讯(记者 郑亮)2月14日下午,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市朝阳区觿堂文化智库(以下简称“觿堂”),在听古琴、看魔术、赏京剧和体验中国功夫的同时,关注北京推动非遗和传统美学与时代特色相融合,打造文化创意精品的积极探索。

觿堂是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授权的全市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平台,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的八个智库园区之一。觿堂的前身是太阳宫地区的一个废旧集贸市场,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地区文化环境、丰富地区文化内容,利用原址改建的形式打造了一个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互动示范平台。在改造过程中,邀请中国建筑研究院崔凯院士进行专门指导,整体建筑格局借鉴陕北地坑院和西藏院落经验,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审美融入到设计建设中,力图为艺术家创建一个创作当代文化艺术的理想国,一个把中国传统精神进行当代语言表达的诗意栖息地。

自2013年成立以来,觿堂聚集了30余位艺术工作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涉及领域包括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空间设计、照明设计、沉香文化、玉雕文化、古琴文化、传统戏法魔术、文房清供、茶文化、太极、影视等,积极倡导健康向上、自然本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风尚,创造符合时代特色又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精品。

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觿堂的运营模式及其在文创领域的发展情况,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觿堂打破了传统艺术园区收取租金和物业的盈利模式,以艺术赋能商业,通过平台共享,互惠互利互赢。园区通过新型的文化产业链进行整合延伸,形成独创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积极引领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发展,被业内相关人士评价为“艺术园区的5.0版本”。

目前,园区已提供近300个工作岗位,带动周边地产、服务、制造、娱乐、文化等产业产值近7亿元。未来,随着园区品质和入园艺术家及企业品质的不断提升,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加显著。

文化产业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所在地,北京市朝阳区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实验区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觿堂是由太阳宫地区的一个废旧集贸市场改建而成,改建过程中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审美融入到设计建设中,力图为艺术家创建一个创作当代文化艺术的理想国,一个把中国传统精神进行当代语言表达的诗意栖息地。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觿堂文化智库的雕塑家任哲工作室内展示的雕塑作品,在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名为《赤韧》的雕塑作品便是出自任哲之手。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古琴大师任静现场进行古琴表演。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魔术大师李宁与志愿者互动进行表演,李宁曾经凭借原创作品《移形幻影——三变》获得“金魔棒”奖,也是迄今为止唯⼀获此殊荣的华人魔术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散打冠军殷毅、李明亮为现场观众带来散打表演。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陈氏太极拳冠军袁泉带来的太极拳表演。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来自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的京剧演员为大家献上了京剧传统名段《贵妃醉酒》。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来自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的京剧演员为大家献上了京剧传统名段《坐宫》。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在互动环节,部分中外记者在专业戏曲服装化妆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会京剧演员的身段手势。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