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他们,用青春助力火箭腾飞

发布时间: 2022-04-21 14:32: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2022年4月15日20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5次飞行。在这发任务中,有这么几个24岁的航天“通信人”,他们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继承发射场前辈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艰苦奋斗精神,常年工作在偏僻艰苦的大山深处,穿行在山水沟壑之间,风沙、溪流、山坡、草木、石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用信念搭建通信桥梁,用青春守护通信链路,用火箭的一次次完美腾飞描绘自己的五彩青春。

闫俊丞:全力守护通信中心心脏

1998年出生的闫俊丞已经成长为西昌发射场通信中心电源岗位的骨干人才。2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闫俊丞带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向往,来到西昌发射场场区通信中心,并在这里扎下了根。他毅然承担起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电源岗位,奋斗在航天发射幕后的幕后。如果把发射场的通信中心比作一个人,那么电力就是支撑这个人体的心脏,闫俊丞就是通信心脏的守护者。

虽然来到发射场工作时间并不算长,但是闫俊丞已保障近20次卫星发射任务,处理差错风险10余项,在历次的航天发射中,没有一次因为电力供应问题导致通信设备运行出现问题。

为保证给通信设备提供安全、稳定、可靠、不间断的电能,闫俊丞可是下了苦功夫。在大学期间,他学习的专业是工程造价,为了弄懂通信电源的原理,尽快精通本职岗位,闫俊丞从最基础的电路知识入手,一有空就跑图书室。有时为了弄懂工作原理,搞清故障来源,他干脆把电力设备的原理图在白纸上按照线路走向一遍一遍摹写出来,然后再仔细对照研究,找出问题关键。

凭着一股韧劲,两年来,闫俊丞“啃”完了5本电源专业知识书籍,记满了整整两大本笔记,从一个“小白”成长为业务全面的主操作手,场区通信中心的所有电源线路走向和具体位置他都熟记于心。

闫俊丞在开启油机


场区如期而至的雨季,成了闫俊丞最担心的时段。西昌发射场位于峡谷之中,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雨季雷暴天气频繁。每当山雨欲来,闫俊丞就要同岗位人员一起跑前跑后,查线路、测地阻、看设备、修电器……忙得不可开交。那半夜突如其来的雷声,成了闫俊丞的警报信号,他总是第一个跑到机房,检查设备接地情况,检查设备线电路状态,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闫俊丞告诉记者:“自己耽误一分钟,有可能给设备造成损坏不说,如果影响了航天发射任务的正常开展,那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就是不可估量的。”

闫俊丞在检查配电柜 


临近模拟发射,发电机的轰鸣声回响在山谷之中,电源机房内,闫俊丞仍然守护在通信枢纽的“心脏”旁,他仔细记录下每一个调度口令,认真检测着设备数据,持续为场区通信中心提供着不竭电力。

牛磊:脚步丈量千里通信线缆

精壮的身体,黝黑的面庞,腼腆而干练。作为一名线路维护员,牛磊始终走在巡查线路的路上。同样是1998年出生的牛磊,18岁就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场通信中心工作,他从事的主要工作是航天发射通信线路的敷设和维护,巡线、铺缆、抢修,不停歇的忙碌奔走是他生活的全部。

西昌发射场位于大凉山深处,发射中心的主干线路近半数藏在大山深处, 每次巡线要跨越5座山、11条河、30个村庄、40条道路,路上既有急流险滩,也有田坝沟坎,汽车开不进的路段,只能靠线路维护员来步巡。在铺设新线缆时,上千斤重的缆盘、几百斤的发电机,车到不了的地方就得靠手抬肩扛运过去。

在一次施工作业中,顶着川西高原的酷暑,牛磊和同事们为发射中心机关铺设一条通信线路。当施工进行到一半,线缆需要穿过几个线缆井,打开井盖,一股热气夹杂着发霉的味道直冲上来,井底更是阴暗潮湿,在正午时分,还需要用强光手电照射才能看清井下情况,井下积水足足有50厘米深,滋生了大量蚊虫。牛磊二话没说,带头爬到潮湿闷热的井下,用手在管道里摸索,引导线缆穿过井底,当线缆顺利穿过井底,大伙儿把他从人井拉来时,他的鞋子到膝盖全是污水,脸上手上更是被蚊子咬出了数不清的大包。

牛磊在进行专业训练 

常年的野外作业使牛磊锻炼了结实的体魄。“中心的信息通信传输线路很多是几十年间靠前辈们手拉肩扛铺设的,随着近年来中心通信设施的日趋完善,通信线路覆盖面积越来越广,总长超过1000余公里,我们的维护工作愈加繁重。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我的工作,那就是‘走’。”牛磊这样对记者说。参加工作近6年,牛磊把梦想和青春融入了发射中心通信系统的建设,每次发射任务前和任务中牛磊和同事们都要把线路巡查一遍、把隐患清理一遍,仅去年一年,他的累计行程就达到2000多公里,解决排除了通信线路故障20余起,手脚上与年龄不符的老茧成了他最光荣的勋章。

发射中心的通信线缆大部分是靠线杆架空的,线缆离地面最高有40多米,两处线杆跨度最长的有100多米。在架空线路的施工抢修中,牛磊又化作了走钢丝的“蜘蛛人”,如杂技演员般爬线杆、坐滑车、补挂钩、做标识,在二三十米的高空中,仅仅通过滑车到达线缆指定部位,在常人看来就为之目眩,更别说还要带上接续设备,在上面将受损线缆接好、通过检查测试。

牛磊在研读专业书籍 

参加工作第6年,牛磊已经成长为线缆维护岗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几十次航天发射任务,但由于在每次发射时都要进行线路巡护,他还没亲眼见过一次火箭发射。每当火箭腾空而起时,他都在巡线路上用对火箭的深深凝视,表达对祖国航天的赤诚热爱。

黄子聪:驾驶配线两岗精通

“您追查的号码已找到,号码是……” 话筒里传来熟悉的声音,西昌发射场配线机房,黄子聪正在进行电话调整,上千根蓝白跳线横平竖直的穿梭在配线架之间。这个同样是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正专心的操弄着手中的卡线刀,动作丝毫不敢怠慢,卡线刀发出“哒哒”两声,跳线精确完成。

西昌发射场通信中心配线岗位承担了场区电话交换业务,跳线纵横的配线架,就是连接电话业务的重要传输枢纽。这里的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接错任何一根跳线,都会直接影响远端电话业务。想要在万千线路中准确找到需要调整一路线,又要使其整齐有序,可真要拿出“绣花功夫”和“匠心精神”。然而谁能想到,岗位操作手黄子聪,竟是由一名驾驶员“半路出家”而来。

在加入配线岗位以前,黄子聪是在市区工作的一名驾驶员,多次参加相关培训,精通汽车驾驶与修理技术。为了在通信中心人才培养体系中快速成长,满足“一专多能”岗位能力需要,他毅然放弃了城市较为轻松、优越的工作,选择调入偏僻艰苦的大山深处,从零开始,学习岗位知识。

梦想与渴望带给了黄子聪更加强劲的追梦动力,为了能够尽快胜任新的岗位,学习苦练成为了黄子聪生活的常态。他的岗位作业记录本,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成千上百个号码与线路走向。闲暇时,拿出来看几眼,学习业务中再持续更新,就这样随着本子换了又换,他的脑海中的知识也在不断累积。为了掌握专业岗位的技术操作,他经常加班加点在机房里忙碌,练习编把、卡线、上分线盒等岗位基本功。最终凭借坚持勤学苦练,他做到对发射场所有线路走向和电话号码一口清、问不倒。来到岗位第3年,他成长为配线岗位的负责人之一、设备主操作手。

黄子聪在检查配线架

在学习配线岗位知识的同时,黄子聪同时担任着发射场通信中心的驾驶员,随着任务职能的拓展,用车需求日渐增加,外出办公、线路巡护、应急演练……需要动用车辆的地方,处处都有他活跃的身影。仅去年一年,黄子聪就出车120余次,累计行程15000多公里,确保了全年车辆安全行驶无事故。

黄子聪准备出车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西昌发射场发射在即,黄子聪顾不上吃午饭,又驾车奔波在线路巡护的路上。从青春阳光到成熟稳重,从不懂不会到一专多能,黄子聪用他的努力与坚持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在驾驶和配线两个岗位上助力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航天通信人的精神坐标,永远在星辰大海上。在西昌发射场场区通信中心,像闫俊丞、牛磊、黄子聪这样的“95后”还有很多,他们是奔涌的“后浪”,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理想,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默默奉献,在航天事业的长河里奔涌翻腾。追梦奋斗者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歇,年轻的航天通信人将紧紧抓住中国航天快速发展机遇,在航天报国新征程上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作者:祝申 摄影:张长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