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青春,匠心独具护“舟”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飞天团向未来”系列⑥

发布时间: 2022-05-10 02:39: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百年长河,永远奔腾着青春的浪花。

5月10日凌晨,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首战告捷,任务现场,年轻人的身影频频亮相。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发射场里的航天青年犹如探索浩瀚宇宙长河中一朵朵奔腾的浪花,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中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我的宝贝,当你醒来的时候,妈妈已经进场了,答应陪你过的生日,又失约了。亲爱的宝贝,不能陪伴见证你成长的快乐,妈妈心里同样遗憾,但是,妈妈选择了这项神圣的事业,已经做好了奉献的准备……”这是任务启动进场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艳写下的话语。这段话语,郑艳并没有舍得让孩子看见,却让人读懂了航天人忠诚奉献的心声。

郑艳

郑艳和爱人樊晶都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系统工程师,他们双双奋战在发射任务关键岗位。郑艳是低温动力系统工程师,樊晶是气象系统工程师,“小两口”长年奋战在发射场任务一线,只得把年幼的孩子留在海口家中交由老人照顾。此次任务中,火箭加注状态变化大,郑艳就和低温加注团队的同事们“宅”在加注控制间,时刻关注着加注系统状态,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腰疼得都直不起来,把止疼片和水一吞,又继续战斗。

郑艳和樊晶夫妇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自文昌发射场步入高密度航天任务发射期以来,发射场人员和设备状态转换频繁,工作量显著增加,只知日期、不知星期,只知发射日、不知节假日,一个月下来,常常只能休息两三天。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工作上的苦不算苦,怕的是对家庭的那份亏欠,可是他们却依然守着这份事业、这份使命,默默奉献、甘之如饴。

铜鼓岭测控站

与发射塔架隔海相望处,是发射场铜鼓岭测控站。发射过程中,年轻的雷达岗位操作手们紧盯屏幕上两道短小的“杠杠”,这两道短小的“杠杠”,对他们而言,就是当前在空中响彻云霄的长征七号火箭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机房内,一位高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雷达技师管世磊。9年来,他见证了铜鼓岭测控站的建设发展,从光秃丘陵到繁荣翠绿,从一无所有到“万里海天第一棒”,管世磊参与了超过百次的航天测控任务,成功解决了试验任务中的10余种故障,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老管”。9年来,管世磊却从未现场看过火箭发射,每次陪伴他的,只有火箭发射带来的轰鸣声和电脑屏幕上的“杠杠”。

管世磊

“主席多次勉励我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4月12日,管世磊作为代表,受到习主席接见并合影留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以来,他初心不改,依然坚守在雷达主操作台上,对于航天事业,有着用不完的激情。天舟四号发射成功后,管世磊和同事们只是简单地握手庆祝,便匆匆投入到飞行数据的资料整理中。

文昌通信站外线岗位

发射场内,处处可见注有“航天光缆”的通信标桩,下方的所有光电缆都是由文昌通信站外线岗位铺设。据统计,航天通信光缆接续高达20000余芯、通信电缆上架8000余对,线路走向、接头分布、线路布局复杂繁多。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线路,对于这些岗位上的年轻人来说,只要报出公里数,就能说出在哪个位置,有没有接头。海南的高温天气不断,他们常常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赶上台风天气或是夜晚抢修,时间还会更长。

文昌通信站气象岗位

除了艰苦的外出作业,机房内严慎细实的作风更是航天工作的铁律,也是文昌通信站气象岗位人员多年养成的一贯作风。气象机房里,大到一个仪器、一只扳手,小到一颗螺丝、一块抹布,都编上了专属号码,他们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班,守护着8大系统设备,每10秒钟更新一组6要素数据,每天上传96组回波数据。每当极端天气发生时,收集、分发、交换,将天气背后的“小动作”快速捕捉,提前预警将数据快速上传,为火箭腾飞守护最佳“天窗”。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习主席的回信饱含殷切期望,未来,发射场的航天青年将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激情奋进在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征途中……

(作者:黄国畅 何玲 滕紫辰 周琪 屠海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