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他们在西沙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牧箭逐星

发布时间: 2022-05-10 07:35:5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年,可以发生什么?十年,可以让一座满是珊瑚石的小岛变得绿树成荫;十年,种下的椰苗早已长出清甜的椰子;十年,在南海的小岛上一座现代化的航天观测站拔地而起......


十年前,建站初期

探索,踏上征途

2012年4月17日上午,一艘渔船自琼海市潭门码头缓缓驶出,前往西沙群岛去揭开那神秘面纱,然而,探索的路途是不平坦的,发动机故障致使航程过半的渔船不得不返航。随后,接连两天的狂风暴雨又一次拦住了这艘排水量仅有75吨的小船。就这样,所有人在焦急的等待中,4月21日,小渔船才再次踏上征途,以6-7节的速度在茫茫大海上走走停停,一路波折,历经两天才踏上了这座西沙小岛。

建站初期,宁先举王波开展任务讨论

施工、生活、保障、气象,经过方方面面的细致考察,西沙卫星观测站最终选址在这座荒芜的小岛。没有树,就种;没有土,就搬;没有水电,就架设供水系统、增设油机。设备布设、安装调试、道路硬化、蔬菜大棚.....一步步,西沙航天人在这里扎下了根。

“小岛很小,一口气能走上好几圈,可以在一头呼喊另一头;小岛很寂寞,人来人往轻易没有,只看那潮涨潮落,月圆月缺;小岛距大陆很远,离太阳很近,每天身上都是湿漉漉的,抹一把,就能摸到脖子上透明的盐粒,那是汗水晒成了盐;我说小岛是从海里长出来的蘑菇,师傅说那是祖国钉在大海里的钉子;我说咱们就是小岛,荣光的航天人,师傅说还是南海上,不沉的天眼。

他们诗句中的只言片语透露着岛上生活的艰辛,更有他们对从事航天事业的自豪和热忱。



宁先举喊调度口令

攀登,攻坚克难

2013年8月16日,主控机房内,伴随着“随机差合格”的口令,历时7个多小时的试验取得成功,西沙小岛上的第一套设备初步具备了参试能力,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陆续完成联试联调,圆满完成全部设备安装调试任务。

为了顺利推进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全体上岛人员没有周末假日,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没有太阳时在室外忙碌,高温上来后转战室内战场,先后完成了全部设备的天线吊装、分系统测试、联试联调等工作,解决各类设备设施问题40余项,整改基建问题40余项。

配电组每天晚上12点关油机休息,早上6点开机发电,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保障组2名同志每天要负责50多个人的一日三餐......大部分人上岛4、5个月,却从没好好看过这个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岛。

王波检查设备状态

雷达系统的王波,身体强壮,却偏偏抵不住海上的风浪,每次坐船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煎熬。可是一旦登上了小岛,就立刻恢复了活力,经常身背仪器,冒着冰冷潮湿的海风在信号塔、天线罩上爬上爬下,在他眼中,那是他深深热爱的工作,“就算吃够了晕船的苦,我还是要上岛,那是我筑梦的地方,值得我努力去追寻!”

宁先举如今已经是站里的金牌操作手,初登岛时还是个青涩的大男孩,一张秀气的脸庞说话轻声细语,可是干起活来却从不含蓄,补给船只靠岸时,争着抢着运物资;抗击台风时,几十斤重的沙袋一肩抗,时间长了,浑身也被太阳晒成了“西沙黑”,但宁先举并不在意,还在空闲时间作了许多精巧的手工艺品来装点院子。就这样,西沙航天人把这里建成了家。

曾德站长带领团队开展现场检查

筑梦,牧箭逐星

伟大使命催征紧,深海探天正当时。2014年,西沙卫星观测站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挑战。

笔试、自述、提问,围绕组织指挥、设备原理及组成、任务流程和试验文书总体等内容的“一口清、问不倒”考核如火如荼地展开;不放过任何一个故障苗头,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在“找问题、挑毛病”活动中,先后排除了各类故障隐患20余项;参观见学、调研取经,不断细化任务执行流程、技术状态设置,充分检验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最终,目标发现捕获及时、跟踪定位准确、数据接收无误,西沙卫星观测站圆满完成了首次实战任务。

2022年5月10日1时56分,伴随着山呼海啸的振动,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西沙卫星观测站又一次及时捕捉目标,圆满完成跟踪测量任务。

西沙卫星观测站近照

北斗、嫦娥、天问,再到如今的空间站,十年来,西沙卫星观测站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懈怠,也从未停止,那些羊角树开过的地方,是我们奋斗的疆场。我们在那里仰望星空,牧箭逐星。

(作者:于欣禾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