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史物会说话⑨ | 守护腾飞“生命线”

发布时间: 2022-06-16 08:13:0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生命线”。而守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生命线”的,就是勤务保障系统的供电站。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有这样几个布满旋钮、指针的仪器仪表,记录着西昌航天人精心精细守护火箭腾飞“生命线”的故事。

建站初期,西昌发射场供电站便携式试验器

原来,这些老物件是西昌发射场供电站在建站初期用于检测电路的仪器。据了解,西昌发射场供电站前身始建于1970年,1983年扩建为供电站。但因受到自然灾害和泥石流的影响,1994年迁至发射场区,担负起西昌发射场发射试验供电和日常生活用电的保障重任。后因发射组织指挥模式的优化,供电站再次迁址,职能使命则调整为高低压供电线路架设维护和应急抢险任务。

建站初期,西昌发射场供电站电流表。

西昌发射场地处川西高原,天气复杂多变,特别是极端天气频繁,多阵风和强雷暴天气……翻开历史资料,里面处处书写着供电站航天人与恶劣气候作斗争的艰辛与不易。虽然线路都是按照行业标准装有防雷装置,但雷击仍然是造成突然停电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接到故障通知电话,供电站航天人都会立马奔赴现场排故。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据岗位操作手李浩天介绍,供电站负责维护管理的各类高压供电线路总长近150多公里,用户涵盖了发射场所有单位,从产品进场到成功发射,整个过程必须做到高压供电畅通不间断。为了及时发现排除隐患,1次任务,他们至少要组织3次线路巡视和检修。

进行高空作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常年奋战在一线的岗位操作手们来说,通知电话就是出征命令。24小时待命,是他们一直坚守的使命和责任。

时针回拨,某次任务发射日前一天晚上,发射场区天气并无异常,而50多公里外的西昌片区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正在准备观测任务的某雷达站突然停电。接到通知后,供电站迅速转入应急抢修状态,集结岗位操作手,登车出发。

开展电路施工

在飞驰的应急抢修车上,供电站科技人员通过多方了解,确定了故障原因和位置。随后开始部署岗位操作手具体任务分工,谁去断开隔离刀闸,谁去挂接地装置,谁去上杆排除故障,这些操作环节都一一责任到人,在抵达现场后电路故障便很快得到了解决,为发射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筑牢坚实基础。

日常巡线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发展,供电站的应急抢修能力在一次次守护“生命线”的战斗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应急体系。不同的故障原因怎么处理,上杆操作前需要做好哪些安全防范措施,分组排故时如何密切配合……这些影响效率更事关生命安全的细节,他们早已驾轻就熟,形成默契。

守护电路安全

每到发射日当天,供电站航天人便会分成几个应急分队,散布在测试发射、指挥控制、测控测量等关键节点上严阵以待。

“记忆中还没有哪次点火发射用的是备份电。”岗位操作手余天磊说。尽管在任务进程中他们按照质量体系完成了一系列工作,但每次临射前,他们还是会启动油机发电作为备份以防万一。“我们面面俱到、精心精细时刻准备着,只有收到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大家才会踏实安心。”

应急抢险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在川西高原极端天气频发、高密度任务常态化的挑战下,几十年来,他们没有因为一起供电故障影响发射任务进程。供电站航天人就像一颗颗航天事业中的“螺丝钉”,紧紧铆在岗位上,用无言的奉献,保障着每一发火箭凌云冲天、直上九霄。

(作者:黄国畅 胡煦劼 李志勇 摄影: 李志勇)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