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新房”内圆外方功能强大[组图]

发布时间: 2022-07-25 15:03: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桢珂

7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进入问天实验舱。中国载人航天供图

中国网7月25日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7月25日10时03分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等在轨工作,并利用问天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

7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进入问天实验舱。中国载人航天供图

问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

据了解,问天实验舱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堪比一节地铁车厢,是全世界现役在轨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

问天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工作舱是迄今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单密封舱体,舱内设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支持空间站内共6人“满客”运行。

气闸舱与工作舱对接

配置双自由度柔性太阳帆板一对,全部展开后翼展超55米,比半个足球场更长,单个有效发电面积约110平方米,相当于一套三室一厅。

实力超凡的“全能选手”

问天实验舱是一个集平台功能与实验载荷功能于一体的“全能型”选手。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和在轨风险,相应实现了多个系统功能创新。

平台功能方面,具备空间站组合体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可以完全覆盖空间站组合体工作要求;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并提供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保证航天员安全,使空间站的在轨运行风险更加可控,在轨长寿命运行更加可靠。

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吊装

实验载荷功能方面

装载8个实验机柜机位、22个舱外载荷适配器,如同将大型科学实验室搬到太空,助力中国人在太空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太阳帆板设计方面,为提高交会对接可控性,首次采取太阳帆板二次展开方案,发射后先展开约五分之一,对接完成后再展开到位,确保顺利抵达天和“母港”。

名副其实的“主发电站”问天实验舱

其能源管理系统十分强大,自带高性能“发电机”与“配电器”。

配置了比核心舱更大的柔性太阳帆板,每天平均发电量超过430度,能够为空间站运行提供充足能源。

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后,核心舱的一个太阳帆板将转移至问天实验舱资源舱尾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发电站”。届时,问天实验舱的3条能源母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组合体源源不断地供电送能。

拥有别具一格的“更衣间”,在问天实验舱中,气闸舱“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可谓别具一格。

“外方”

外部看上去像方形的外壳,是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上面配置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其中一部分还配备了流体回路温度控制。

“内圆”

内部圆柱状的部分,是航天员开展出舱活动时的“更衣间”——出舱气闸,航天员可在此换上“飞天战袍”进行舱外作业。与核心舱节点舱相比,气闸舱的空间更大,航天员在这里进行出舱准备和舱外返回时,可以更舒展、更从容,未来它将成为整个空间站系统的主要出舱通道。

此外,出舱气闸还有一个直径达1米的大门,使航天员不但进出方便,而且还能携带大个头的设备出舱工作,舱外工作能力大大提升。


拥有功能齐全的“资源包”

问天实验舱是空间站系统中舱外活动部件最多的舱体,大量的舱外设施设备更好地保障了出舱活动,也为更精细的舱外操作提供了支持。

问天实验舱舱外携带一套5米长、7自由度的小机械臂,其小巧、精度高,方便抓取中小型设备,开展更精细的操作。小臂还能与核心舱大臂级联成15米长的组合臂,能够自由爬行于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之间,开展范围更广的舱外作业。


未来,在空间站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投送”到对应的标准载荷接口位置,“即插即用”,不再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操作。

同时,舱外还设置了2台云台灯、4台高清摄像机,能实现一边打光追光、一边拍摄录制,使地面测控人员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从而提供及时有力的安全保障。另外,它们还能在太空中拍摄许多“壁纸大片”“唯美视频”,将美轮美奂的地球和外太空呈现在世人面前。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