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章子怡、刘昊然北影节共话“高峰”电影创作 [组图]

发布时间: 2022-08-17 11:28: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8月16日,“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举办。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中国网8月16日北京讯(记者伦晓璇)8月16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作为“电影强国”重磅活动之一,论坛立足当前中国影视“高峰”作品建设的现状,邀请黄建新、章子怡、郑大圣、刘昊然、束焕、兰晓龙等嘉宾,从导演、编剧、表演等维度分享创作经验,前瞻“高峰”电影的未来发展道路。


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导演黄建新认为,一个能够被称为“高峰”的作品一定要有巨大的碰撞,碰撞可以来源于世界、来源于历史、也可以来源于心灵。同时,“高峰”是需要攀爬的。团队有好的故事、人民情怀、艺术想象,放得开的思维与不拘一格的精神,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往上爬。电影人就需要这样的精神,集合所有力量,勇攀高峰。这是整个电影界的责任,也是机遇。

演员章子怡。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章子怡以表演艺术为切入视角,强调了专业的能力和坚定的心智在当前创作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高峰”作品的可遇不可求。她表示,让观众念念不忘、有感同身受情绪的表演会接近于“高峰”表演。但这不是一个人的能量可以达到的,而需要集体的能量进行创作。作为演员,她阐释了“心流状态”的重要性,心无杂念,全力以赴地进入角色,才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人物状态。

导演郑大圣。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郑大圣结合多年创作经验,提出“高峰”电影创作一定要落地。作品应既能接触到放之四海皆通的人类情感,同时也能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情感。他表示,“时间”是检验一个作品是不是能被称为“高峰”作品的关键要素。“高峰”与否从来不能是自我命名的,它要与时代协行、与时俱进,是创作跟时代相互选择的结果。

青年演员刘昊然。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作为青年演员杰出代表,刘昊然认为“高峰”电影的表演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表演,能够永久、持续地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而对于青年力量在“高峰”电影创作中的作用,他结合《建军大业》中的粟裕、《1921》中的刘仁静等曾参演过的角色,提出青年演员应具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充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编剧、导演束焕。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束焕深入剧作领域,认为“高峰”编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精确的类型感、精巧的编剧技术和价值观。“高峰”电影创作需要数量的积累,需要广大的年轻电影人将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投身于创作中,唯有强大坚实的基础才能支撑真正的“高峰”。他谈及短内容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冲击喜剧电影,反则能够促使喜剧创作更加纯粹,更加注重人物的立体度,使作品更具备故事的整体性和作品感。

编剧兰晓龙。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兰晓龙多年深耕军事题材作品创作,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关于“高峰”电影的定义,他首先认为电影是社会学,是“文化”,也就是文化解于人。真正的把文明化解在其中的就是“高峰”电影。同时,“高峰”电影需要商业属性的流通和加成,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观众的印象,以及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8月16日,“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举办。图为演员章子怡。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8月16日,“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举办。图为演员刘昊然。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8月16日,“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举办。图为论坛现场。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