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记者韩琳) 一部由环保、气候领域专家学者专门为青少年撰写的“双碳”科普读物《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今天与读者见面了。9月8日下午,该书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和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新书发行共同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暨“双碳”科普教育高峰论坛,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们围绕新书内容及“双碳”的科普教育进行交流探讨,建言献策。
会场。(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供图)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各国的责任担当和人类的自我拯救,更是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青少年是实现 ‘双碳’目标的生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在视频讲话中说。
会上发布的新书《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团队合作编写,专门为青少年读者倾力打造的“双碳”科普读物。人民教育出版社主题出版研究开发中心邓寒峰副主任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团队及时敏锐地把握了青少年“双碳”科普这一重要选题,找到《碳达峰、碳中和100问》作者团队,经过深入研讨,精心编辑打磨,反复审核校对,历时十个月,克服许多困难,终于推出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普精品。
该书主编为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和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据两位主编介绍,全书围绕“双碳”目标,共分八讲,从“碳的前世今生”说起,娓娓道来,图文并茂地为青少年讲述“双碳”目标背后的故事,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可能后果,“双碳”目标的含义和由来,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和路径等,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讲述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践行“双碳”承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最后,作者与读者共同回顾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能源利用和碳排放特点,“畅想碳中和的未来世界”,帮助青少年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新书主编巢清尘(左)陈迎(右站立者)介绍新书内容。(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供图)
本书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的热情推荐。三位大家撰写了推荐语,并录制视频勉励青少年加强“双碳”知识学习,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杜祥琬院士在视频讲话中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可以使社会文明的形态逐步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我们需要以大视野、大格局来深刻认识这场大变局。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华民族新征程的时代新命题,青少年的成长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秦大河说,《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知识。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处执行主任、北京教科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主任史根东,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创空间负责人李静洋等与会嘉宾对书中内容和未来推广应用进行了点评,对“双碳”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形式进行了探讨。各位嘉宾高度肯定了本书对推动青少年“双碳”科普的积极意义。
与会嘉宾合影。(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供图)
部分嘉宾还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经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环境项目部主任王欣超介绍了“气候变化教育进课堂”项目的成果,认为本书可以在未来推广计划中发挥积极作用;科技日报高级记者游雪晴介绍了结合青少年科技活动推动“双碳”知识科普的做法和经验;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工程师崔胜玉结合开发“30•60”专题科普展和科普视频作品感受谈青少年“双碳”科普的不易,呼吁更多有专家重视和参与科普工作;北京科学中心交流合作部项目主管赵东平专门为本书撰写了书评,认为本书在普及“双碳”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人民网人民体育事业部总监彭元元在发言中表示:“双碳”目标及气候变化与户外环境密切相关。对青少年进行“双碳”科普教育,内容上要重视户外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表现形式上要重视影视作品、线下展览、歌曲MV等融媒体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体验中接受“双碳”科普知识。